( 巿民之言)預見客量增不應緩建第二候機樓

270

  立法會公共財政事務跟進委員會完成討論《2023年財政年度第四季度及2024年財政年度第一季度投資計劃預算執行報告》並簽署報告書。根據報告書內容,民航局於去年第三季度登錄「機場第二候機樓及氹仔客運碼頭直升機場」項目。其後在第四季表示,將暫緩機場第二候機樓的計劃。倘不是有立法會監督,民航局也不會主動宣布緩建機場第二候機樓項目。

  看看當局的理由,原來是2023年機場的總旅客量為515萬人次,縱然2024年首季機場客量接近180萬人次(按此推算1年可能才接近800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峰值同期約77%,但考慮到候機樓南面於前年完成擴建及投入使用,目前機場候機樓每年可接待1000萬人次,認為現時候機樓的處理能力仍足以應付當前發展需求。

  表面上數據似乎合理,但看澳門的國際航空與疫情前的數目,就不合理了,因為澳門的航空市場仍屬專營,澳門航空的日本福崗,中國合肥、瀋陽等還沒有復航,其他外籍航空公司如清邁直航已經停辦,倘上述航線能夠復辦,澳門國際機場的客運量肯定1年近千萬人次。

  除上述歷史航點外,倘澳門國際機場能夠「開放天空」,例如日本航線引入其他航空業者可以投入,並開發新的航點,使用澳門國際機場的旅客人數肯定1年破千萬人次。有更多航點,能夠吸引更多粵港澳大灣區的旅客使用,促進各行各業的消費,航空業界便得到發展。另一方面,澳門一直說國際旅客不足,新增更多航點有助澳門吸引國際旅客。今年上半年,訪澳國際旅客近117萬人次,只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67.2%水平,當局不斷到外地宣傳推廣,卻沒有在增加國際航點上多下工夫。

  那麼,與開放天空相關的法案—《民航活動法》,自去年6月立法會大會一般性通過後,14個月後的今天還在第三常設委員會細則性審議,不知到何年何月能細則性通過。回顧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引介法案時表示,修法建議澳門航空市場未來將透過公開競投方式發牌,批准設立更多以澳門為基地的航空公司。可是法案未通過,政府可做的不多,故我們期望法律早日生效,容許更多航空公司以澳門為基地。

  故此,緩建機場第二候機樓項目只是受上述法律未生效影響,加上旅客量下降與航空公司未有開設更多航點或復辦舊航點有關。氹仔客運碼頭始終面積過大,佔地18,500平方米,2023年經氹仔客運碼頭出入境人數逾450萬,日均僅萬多人次,不改建做機場客運大樓顯然浪費土地,或有人問,改建作機場客運大樓同樣浪費土地,但可以預見澳門國際機場旅客量必定大增,反而海運受到港珠澳大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等影響,客量已屬「封頂」,故改建做機場客運大樓是未雨綢繆、可以預期的狀況。為此,我們認為不應擱置計劃,更應馬上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