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巿民之言)遠交近融貢獻澳門所長促區域合作

176

  第六屆特區政府上任約1個半月,上周五(2月14日)行政長官岑浩輝率特區政府代表團訪問我們的近鄰香港。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特首會面,就雙方持續交流合作展開深入交流,謀求兩個特區攜手共同發展,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與兩個特區共11個成員的融合發展探索新時代、新征程路向,促進建成世界一流灣區,區內城市互聯互通,規則銜接和對接更順暢,發揮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以特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國家高質量發展,共建民族復興偉業。

  港澳一衣帶水,人民交疊成份高,人員交流往來密切,同樣實行自由港、市場經濟,與國際交流程度高;只是在政治、法律體制上有所分別。然而,在「港澳」並稱的一段長時間,由於澳門受到土地、人口、經濟形態與規模,以及對外海空交通運輸等制約,香港具備國際金融體制的優勢,澳門對香港的依賴程度相當高是不爭事實。

  及至港澳先後回歸祖國,同樣實行「一國兩制」,卻在兩地《基本法》規範中有明顯的制度差異,藉以照顧港澳各自「現實」。為此,儘管港澳在「一國兩制」下同樣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可是,與內地便形成3種制度、3種貨幣、3個獨立關稅區。

  為此,粵港澳大灣區在9+2(兩個特區)的制度差異中,要謀求區域經濟、民生融合發展,怎樣打破制度壁壘,尤以關稅區、貨幣、法制的框框,令到大灣區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順暢流動,便考驗粵港澳3地。其中,港澳作為特別行政區、自由市場、對外開放程度高的「孿生」城市,在珠江口東西兩岸如何協調好「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聯通,便考驗兩地政府能否突破思維,拆除制度「屏障」,聯手結合廣東省向中央「攞政策」。

  正如岑浩輝和李家超兩位行政長官會面時提到,港澳同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享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卻又有各自稟賦和發展定位;但,雙方互補性強,且過去有良好的合作基礎,當港珠澳大橋開通,令同是大灣區中心城市的港澳特區大大拉近距離,為推進大灣區建設發展,提供互利共贏的機遇。

  我們認為,港澳怎樣攜手推進大灣區發展,除要檢視大灣區的發展定位和目標,豐富「一國兩制」內涵,還得以各自優勢,共同建設「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這一願景,亦即今天我們常說的「共融」、「融合」上去。

  由是,令人想到澳門特區成立初期,特區政府提到區域合作,以「遠交近融」作為指引。當然,澳門特區成立已經25周年,當中的「遠交近融」來到今天,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一帶一路」,具備了各種「近融」平台,也在中央謀劃下出台「中國式現代化」、更加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規劃,澳門怎樣從港澳合作、大灣區融合,再拓展至泛珠,助力「一帶一路」,同時與中部、西部、西南、西北、北部地區構建「遠交」合作關係?值得深思。

  正如,行政長官岑浩輝趁出席冬亞運機會,與黑龍江省委書記許勤會面,又參觀著名的航天教學科研基地哈爾濱工業大學,探求雙方多領域合作,可見,「遠交近融」在新時代、新征程,澳門特區除做好粵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大文章,攜手粵港加速大灣區建設發展,澳門還有很多區域合作空間,只有按實際配合國家發展規劃,透過「遠交近融」思考,以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在融入大灣區並以這個「龍頭」引領,澳門定能一展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