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揭發一對智力有問題的五旬兄弟,因停止覆診後病情及自理能力惡化,拒絕沒有同居的家人協助,加上負責照顧兄弟的年邁母親入院,以致兩兄弟在家中懷疑乏人照顧飢餓致死。
不過,兩兄弟於去年6月起暫停覆診,當局理應留意到沒有如期覆診的原因並跟進。誠然,病患如此多,醫療人員應付不暇,倘有病人缺席覆診,可能只覺得轉往其他地方看病甚至已離世。
香港特區政府固然擺出官腔說政府以至社會的支援很多,只要開口求助,一定有所回應云云。然而,事件值得澳門警惕,面向高齡化社會,相信類似個案只會更多;去年9月,西坑街1單位內,兩名長者被發現倒斃室內,估計是缺乏照顧致身亡。
社工局一直重申會尋找隱蔽長者,但成效如何,沒有公布。而當局投放在社會服務機構的資助也不少,只是在防止長者缺乏照顧的課題上,也很少提及。我們一直呼籲,同屬社會文化範疇的衛生局與社工局資料可以聯通,倘發現有長者缺席覆診,可以聯絡長者或家人,了解為何沒有應診,倘聯絡不上長者,亦可派員登門了解。然而,這涉及跨部門工作,且在衛生局角度可能認為,要應付的病患已經很多,還要花時間跟進每個病人缺席應診的個案,那是社工局的工作;而社工局眼中,撥出資源予社服機構,而社服機構有提供長者服務,那就完事。回顧1年前,官員曾表示會檢討西坑街長者事件,可惜1年過後,檢討結果如何,究竟怎樣跟進,如何跟進,當局也沒有公布,彷彿沒有發生事故一樣。
當局推出長者公寓,共有1815個單位,預計明年第三季完成裝修工程,第四季起可入住。這個長者公寓可謂初試水溫,只是長者要有足夠資金入住,當局認為長者只要賣出原有物業就可以繳付費用,聽起來很容易,但本身沒有物業,以至已經居於社屋人士,他們又怎能入住長者公寓?社屋也是低廉甚至免租金,但欠缺照護服務,就居於社屋又有照顧需求的長者,這部分人士會否被忽略?
對此,當局宜積極預防缺乏照顧的長者,調整資源和政策,尋找隱性個案,讓每個長者都得到照顧,《禮運.大同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要讓老有所終,是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禮行,在社會變化下,要達到「老有所終」顯得更複雜。不過,縱使再複雜也得去做,才是有承擔和敢擔當的政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