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欄談及,面對國際、國家和澳門社會大環境轉變,要求公共行政具備很強的社會分析能力,政府之手要及時「出招」取得社會平衡。上述言論儘管老生常談,可是,必是放諸四海皆準、歷久常青的社會管治和公共行政課題。看看施政報告,每年必然提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便可知曉,公共行政改革、提升治理能力,適應社會和國際發展變化,正如行政當局所言「永遠是『進行式』」、「永遠在路上」!
資訊科技發展引領的「現代化」進程,更推使地方、國家必須打破過去的「實體」思維、親歷其境辦事方式,而是以「虛擬」、電子化、移動化切入到各種「場境」辦事。為此,電子政務是檢視每個地方公共行政能否契合「現代化」要求的檢驗標準,也是「數字化」提出來的要求,通向現代化的必然手段。澳門居民過去對數字化、資訊科技、移動應用、電子政務的認知會有一份「落伍」感覺,認為以澳門彈丸之地,總是落後於人。可是,3年新冠肺炎疫情,竟然打破了澳門特區在這方面的各種藩籬,在公共行政強而有力決策和務實推動,配以全澳各界各業和普羅市民支持,這個彈丸之地盡顯「小而美、小而全」的地域和制度優勢,大有脫胎換骨之歎。至今澳門居民普遍「一機在手」,可以實現非接觸式、移動化辦事的現代化生活、工作、營商場景,甚至大大超越了同區地方,登上數字化「第一梯隊」。
看看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回應傳媒提問,便可見一斑。今天澳門居民用手機辦事,用「卡」來實現電子支付,且達成各種支付平台互聯互通,澳門經已趕上了國家的發展步伐同步而行,為實現琴澳和大灣區一體化、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破了數字化、移動化的區制壁壘創設有利條件,而且無論疫情期間健康碼、健康碼與內地「轉碼」、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澳門「一互通」電子過關,以及剛剛實踐的「虹膜驗證通關」,莫不是電子政務一環,體現特區政府在適應時勢發展推出的行政法制改革,有效出招,推動整體社會轉型發展。
未來,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算力,將是擺在澳門居民面前一個又一個攻堅發展階段。當我們提到公共行政改革、法律法制更生換代,提到「1+4」經濟結構轉型和開發橫琴、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上述這些都是前設議題,不能迴避。
我們相信,有了3年疫情期間公共行政具備強而有力決策、國際視野,尤以資訊科技應用水銀瀉地般覆蓋到社會經濟各個層面,更得力於廣大市民全力支持配合,相信,公共行政、法律法制改革儘管「永遠在路上」,但是,有了全社會同心協力攜手共進的支持,也有了國家和內地的支持和配合,澳門這個彈丸之地甚至可以成為數字化、移動化的「試驗平台」,「虹膜通關」正是表表者。
當我們具備信心,當公共行政有強大的革新思維和實幹魄力推進數字化、移動化發展,澳門特區便能夠乘風破浪站在現代化潮頭,有利紓解各種深層次矛盾,造福廣大澳門居民,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