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基層網絡中秋送暖共建和諧家園

200

  踏入9月,進入秋季,中國人傳統「秋收冬藏」,意味著秋天是收成季節,在農業社會重視耕耘才有收穫,因而,中秋節作為我們國家民族重要節慶,加上國慶節,形成了每年最重視家國的大日子。

  澳門素有愛國愛澳優良傳統,為此,每年都會在中秋、國慶節期間,在城市主要街道、廣場張燈結綵,與民同樂。今年市政署在全澳81個地點布置節日燈飾,在部分街道圓形地懸掛國慶旗幟,讓市民和旅客感受中秋、國慶佳節喜慶。

  同時,旅遊局經過3年停辦國際煙花比賽匯演,今年是疫後社會回復常態,自本月11日起,分別於5個晚上,每晚安排兩場煙花比賽,共10場賽事,火樹銀花在南西灣夜空綻放,推動「旅遊+盛事」魅力,獻禮中秋國慶,也構建澳門旅遊特色元素,與民同樂,且吸引旅客到訪;並在每個演出日還安排嘉年華和市集,帶動民生和經濟發展。

  如果說政府舉辦這些配合中秋國慶的節目是為營造澳門小城歡樂祥和氣氛,那麼,澳門社會傳統形成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氛圍,才是這個小城市融和親情展現的重要軟實力。

  每年中秋佳節等重大節慶,基層社團紛紛舉辦關懷弱勢社群送暖活動,透過各個社團的社區網絡,從所掌握的弱勢社群資訊──獨居長者、單親家庭、殘疾⋯⋯從不同社會資源匯聚援助力量,派發「福包」,上門探訪送暖,展現澳門小城親和力。

  與此同時,藉關懷送暖將有限的社會資源精準運用到有需要的弱勢社群,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有愛,在高度城市化、商業化社會,他們沒有被遺忘,沒有被拋棄,甚至在政府大政方針、輔助措施未能普惠照顧到的「角落」,仍然有相應的社會組織、基層網絡看到這些亟代扶持的一群,提供社會服務、福利照顧,以至架起與政府溝通的橋樑。

  我們相信,澳門所以能夠具備這份傳統,是建基於過去社會組織網絡、社會賢達服務社會熱忱的優良社會風氣,以身作則,代代相傳,才會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將相應的關顧服務與時俱進,甚至有效掌握服務對象資料,形成「網絡化」,每當有需要時,便能有效對應情況,提供所需服務,而且更能有效銜接政府部門和公私營機構,形成具針對性的服務對接,降低了疏漏。

  中秋佳節在傳統上寓意團圓、家庭幸福。澳門特區在經濟騰飛,又或遇上經濟困難時期,都在節慶期間由各個基層社團推動關懷弱勢,獻愛送暖,而且,組織社團成員、義工,以行動交織起一幕幕動人祥和社會情景,起到薪火相傳功能。相信,有這些送暖「兜底」愛心網絡,能夠呈現社會關懷的傳統,也能輔助政府公共行政部門直接深入基層、弱勢,精準善用社會和公共資源,構建好和諧穩定社會環境,實踐共建澳門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