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走出去融入國家激發制度創新活力

140

  澳門大學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交地暨奠基儀式昨日舉行,在澳門基金會以11.06億元人民幣上限全力支持下,澳大在合作區購買教育用地作為澳大橫琴校區「延伸」,推進澳門高等教育創新合作,致力產學研互動,助力澳門高端人才聚集,以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加快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儀式上致辭時指,這標誌著澳琴兩地聯動發展,深度合作邁向新的里程碑。

  日前,澳門特區獲得國家助力合作,加入「全國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澳門通」公司發行帶有「交通聯合」標誌的「澳門通─全國通」卡,支持澳門居民持卡通行全國主要城市搭乘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促成澳門居民更好融入國家工作、學習和生活。

  上述兩件事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當中共通之處是「澳門走出去」!過去,我們常說澳門要發揮平台、橋樑作用,助力內地居民、企業「引進來,走出去」;今天,澳門作為國際自由港,獨立關稅區、司法區的獨特制度優勢,其實也彰顯在粵港澳大灣區、橫琴合作區的深度融合「一體化」進程中,打破「兩制」制度壁壘,實現制度銜接、規則對接上,澳門也應「走出去」到內地「無縫對接」,才能展現深度融合,聯動聯通,並且以此啟動內地居民、企業「走出去」引進澳門。

  明年元旦起,合作區居民赴澳遊「一簽多行」,珠海居民「一周一行」,意味著,澳珠、澳琴「雙向奔赴」再度打破「壁壘」,呈現高度「一體化」的融合模式。這,其實也是中央提供惠澳政策,助力區域發展的「創新示範」。有賴澳門、廣東省、珠海市和橫琴合作區抓住新形態,推進彼此磨合發展,從而為合作區作為大灣區合作新示範,展現制度創新、機制對接銜接,推進合作區邁向第二階段發展目標。

  其中,澳門特區更應深深掌握我們的制度優勢和自由港優勢,才能令到澳門居民、企業「走出去」與內地無縫對接,檢驗相關制度創新能否有效促進大灣區、合作區「趨同澳門」。

  其實,這個「實驗」早在40多年前國家剛公布改革開放、成立經濟特區的時候,澳門便搭上這趟「實驗列車」。還記得當年澳門製造業可以在珠海經濟特區藉「三來一補」促成雙方合作,也正是以澳門所長、優勢,打破內地制度「壁壘」,尋求內地探索生產、經濟「市場化」初階。

  如果我們明白澳門與祖國在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適應時代變遷,推動共同進步的征程中,並非處於特區成立以後,又或參與大灣區建設和開發橫琴;而是,今天我們站在新起點新征程上,按國家發展規劃和澳門特區規劃,結合澳門具備的優勢和資源,不獨澳門要「走出去」突破微型經濟體的制約,還應助力內地在澳門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實現「引進來,走出去」,那麼,便能常常具備新思維應用於澳琴、大灣區「一體化」,在「差異」中反而激發革新、創新活力生機,推動澳門攜手區域、國家走上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