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特區政府推動博企活化的澳門6個歷史文化片區,作為首個項目的「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步行區範圍涵蓋福隆新街、爐石塘巷、新填巷、桔仔街及何老桂巷之間的區域。可惜1年下來,有商戶批評封區導致無居民願意到來消費,理據不一,視乎用甚麼角度看。據悉,政府初步計劃取消計劃中新填巷及爐石塘巷的交通限制,而福隆新街一段步行區會保留,那就看政府協調的能力了。
然而,這個步行區算有成效嗎?看來不大,因為博企僅負責布置,例如設藝術裝置、互動打卡遊戲,而日間文創市集、夜市體驗就只有寥寥數檔虛應一下,所謂「以文化力量帶動社區經濟活力」,徒具形式,未有真正帶動周邊商戶,生意難見起色。
或許說,居民因為北上消費和網購,而旅客就主要集中在路氹區觀光,要引客入舊區一直是「死症」,但是有商戶指封路後影響外賣車手或駕車的客人進入,且不少靠車輛接載的長者客人亦受到影響。回顧政府當初打造「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時躊躇滿志,現在要縮減步行區,是否間接承認計劃失敗?
至於同區的「草堆街創業方案大募集」,最後只有7間商戶入選,我們過去批評是「雷聲大雨點小」,更遑論弄成「古街潮玩」、「古街.融舊.立新」為主題。反觀同區有博企直接提供物業予本地商戶競投,與其他博企充當布置街道的角色不同,最大亮點是商戶每月舖租及管理費等為營業額的二成,租金抽成模式對商戶非常友善,讓商戶有更多發展空間及剩餘資金,相信活化計劃對中小企起到很大幫助。同時,我們相信新的餐飲地標可將人流輻射至福隆新街、草堆街以至十月初五街等內街,盤活新馬路近內港一段生意冷清的局面。我們期望透過內港14號、16號、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聯動,串聯舊區打造成以「水陸交融」為主題的河畔休閒區。
特區政府將持續推進歷史片區活化計劃,不是壞事,我們支持更好發揮片區文化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為市民及旅客提供創新的休閒空間,吸引旅客進入舊區是唯一目標。只是1年多下來,看出當局政策只是藥石亂投,沒有理會博企是否於區內擁有不動產等資源,否則只是叫他們提供金錢援助,又或花錢布置和美化街道,成本高、投入大、效果差,相信也是個別博企的「非戰之罪」。既然政府換屆在即,也是時候檢視政府要求6家博企活化舊區的政策,又如龍環葡韻到益隆炮竹廠舊址的周邊已經人滿為患,官也街人流如鯽,是否有必要再投放資源吸客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