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局公布2023年經屋申請臨時排序名單,由於當局「技術性」解決住屋需求,即用原價買入賣出的貶值機制(假設20年後賣出,取回的貨幣購買力肯定追不上通脹),加上樓市下行,私樓選擇增加,這次就算延期申請,還是未如當局預期。倘以1張名單可分配1個單位計,更剩下300多個單位。故此,成功申請購入經屋已經不再是當年如「中六合彩」,那麼澳門居民的住屋需求,真的解決了嗎?
今次新城A區的B5、B7、B8、B11及B12共5個地段,合共興建5415個單位,包括1657個1房廳、3216個2房廳及542個3房廳單位。今次的5076份獲接納申請中,有2275份屬個人申請,家團申請2801份,當中2人家團佔最多,有1373戶、3人家團863戶、4人家團482戶、5人家團70戶、6人家團13戶。即是說1房廳的不夠分配,缺600多戶,而2房廳則剩千多戶,3房廳單位缺300多戶,當初社會憂慮2房廳單位不足,看來包括我們是多慮了。然而,1人和2人家團也可能有組織家庭的需要(或直接躺平不生不育),倘生育兩個子女,似乎空間不足,如斯政策顯然未有鼓勵居民生育。
凡事要往好的方向想,我們樂見候任行政長官岑浩輝在競選期間曾表示,如果當選會考慮推出政策鼓勵生育,並研究申請經屋家團因應家庭因素變遷重新選擇同類型經屋的資格。能否達成,那要看新一屆政府的政策。
除了經屋,還有一切未知的夾屋申請。去年12月,房屋局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特區政府將參考2023年經屋申請情況,結合社會及經濟環境變化,綜合分析經屋及夾屋的未來安排。這次經屋在一家團一屋下算是有剩,那麼還有人申請祐漢夾屋項目嗎?由於兩者的轉售條件不同,申請者的月收入上下限亦不同,其實很難「參考2023年經屋申請情況」,我們不明白,既然祐漢的夾心房屋即將開展基礎及地庫工程,竟然沒有呎價、戶型數量、售價及售買條件、申請程序,統統都沒有。
反觀2023年開放申請的經屋,在今年4月才開展設計連建造工程,尚未動工已提早開放予居民申請,是否間接承認夾屋項目根本「不急」,抑或有其他原因,例如影響經屋申請、私人樓宇市場等?要有更多夾屋的訊息,我們才可討論,期望當局開誠布公,公布更多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