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關於長者和居民退休的研究調查顯示,受訪者使用智能手機比率由2020年約50%,提升至2023年的91.2%;社會肯定政府在提升長者智能手機普及率和數位技能上的努力,建議持續加強科技應用推廣,簡化數位工具操作流程,打造科技友善環境,並建議服務尚需加強線上線下並行。
上述數據和建議,向社會呈現澳門跟隨國際步伐進入科技資訊時代,作為弱勢群體的長者,怎樣適應時代變遷,免受資訊科技鴻溝影響,憑藉政府、業界、社會服務機構和個人合力,打造多元化的科技友善社會,說穿了,正是澳門在建設無障礙環境中,不獨要正視出行等的「硬件」建設,還必須因應資訊科技、人工智能的普及,建設好資訊科技應用的無障礙環境,達致社區、社會順暢聯繫。
我們看到,3年疫情肆虐,澳門能夠上下一心抗疫的同時,也加速了整體社會在資訊科技、智能手機和應用上的「升呢」普及應用;以至移動支付、外賣平台湧現;目前,又推動電商發展,展現澳門是個「終身學習型城市」。同時,憑資訊科技、電子政務推動公共服務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惠及民生。諸如,「一戶通」構建起來的電子政務服務,大大便利居民,尤其是長者透過平台辦理各種行政手續,可謂「科技友善環境」表率。
當然,不斷完善無障礙環境,包括智能手機普及,以至應對澳門老齡化社會劇變,今天,面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和普及應用,「未來已來」為澳門提供更廣泛的「想像力」和應用場景,有待行政當局以新思維檢視各環節公共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社會各領域的衝擊,及早謀劃。一如養老事業如何應對服務需求,部署所需;養老產業、銀髮產業不能再局限於「口號」階段,如何邁開步伐推動相關產業,乃至契合大健康產業發展,再不能迴避。
未來,智能化、機器人等人工智能運用於保健、醫療、安老服務,以至「厭惡性」工種,助力澳門長者服務和安老配套,其實,正需在當下有賴政府、社會共同研擬,為下一階段長者服務10年行動計劃的制訂,為每年施政方針、特區5年發展規劃等構建好短中長期部署,並必須及時更新法律法規,迎接人工智能、資訊科技的演變,確保無障礙環境,尤其是「科技友善環境」得以有效推進,構建澳門友善社會環境。
上述這些,都僅僅是澳門特區「內部」建設;隨著澳琴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以至澳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怎樣透過本澳無障礙建設科技友善環境,加強居民,尤其是長者在大灣區生活、退休、養老的聯動,從澳門「社區聯繫」,藉人工智能、電子政務等構建大灣區「無障礙環境」體現一體化的「灣區聯繫」,相信,更應放在特區政府施政重中之重。概因,當中必須完善各種法制,打破與內地、香港法域差異的限制。可以想見,建設好無障礙環境,尤以「科技友善環境」,是澳門融入大灣區、橫琴合作區新的「社區聯繫」、「灣區聯繫」課題,值得社會思考,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