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於2022年第四季動工,自工程啟動至今,下環區一直飽受交通困擾之苦;今年2月25日擴大封路範圍後的首個工作日,即2月26日早上,下環區、河邊新街交通幾近癱瘓,由內港十六浦到媽閣行車竟要花上1小時,網上一片駡聲,而當局似乎視而不見,皆因政府眼中,在2月9日及23日皆有發出新聞稿說明進一步封路,沒有看,看不懂,或看了忘記的,都是市民的責任,闖進塞車區,那是自找苦吃了。
當局的新聞稿清晰嗎?似乎不是,一時用「配合第N期工程」,一時又說「已進入全面建設期」,甚至有「配合工程推進」,究竟工程在第幾期,第二期竣工了才到第三期工程嗎?讓人看得頭昏腦脹,縱使居民不關心第幾期工程,但道路只要通達即可,可惜作為半島舊區前往氹仔的通衢大道,駕駛者還是選擇使用。其中,交通局只懂加裝紅綠燈和改道,其他事就與它無關;而公共建設局眼中,全力做好工程,其他都不在工作範疇內,故看到兩局的新聞稿,不停期望「無論駕駛者和行人均應保持耐性,互諒互讓或繞路,在安全的情況下通行。」又呼籲公眾提早出門及盡早規劃行程,當局的做法相當「離地」。
回顧過去由工務局負責的高士德下水道工程,縱使工程複雜性沒內港下水道工程大,但不要忘記高士德同樣是中區重要道路,惟回頭看當時工程對交通影響減到最小,而期間工務局聯同交通局等部門會定期落區,就算有一點「作秀」意味,也勝過今日只懂單向發放難懂的新聞稿和改道圖。在當局懶政和跨部門協調不暢順下,結果駕駛者塞上1小時始離開下環區。
為官者有真的在繁忙時間到下環區視察嗎?似乎高官都不到舊區,只懂坐在辦公室紙上談工程和交通,在居民已經厭惡掘路、封路、工程超時超支的印象下,今次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更加深居民對工程的怨氣。對此,當局得認真思考這種單向發稿,且在最後一段只懂呼籲忍讓的落後做法,參考高士德下水道工程,工程分成10段施工;工程前又會進行民調以取得各方共識才啟動,就算目前內港工程已經展開,在封路、行車動線安排上,在宣傳講解時,能否再動動腦筋,想方設法讓居民和駕駛者更易懂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