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地震,除當地遭受重創,也波及鄰近國家,如泰國曼谷、我國雲南西雙版納。據消息指,截至當地時間30日午間,本次強烈地震造成緬甸全國超過1700人死亡,3400人受傷,約300人失蹤;超過1200幢房屋、校舍、酒店和廟宇等建築物遭受損壞。
由於道路受損和廢墟阻礙救援工作,令到生命搶救更形逼切。我國爭搶時間派出救援隊馳援,並開通邊境「綠色通道」,放行地震救援物資,確保救援人員、入境就醫人員第一時間快捷驗放通關。而香港特區亦派出多個政府部門組成的51人救援隊前往緬甸,協助災區救援。澳門特區方面,行政長官岑浩輝致電慰問,本澳多個慈善團體、社團亦伸出援手,紓解災民燃眉之急。
面對天災,人們似乎都處於被動,只能透過提振突發事件應急能力來將災害破壞降至最低,致力搶救生命。但,從另一角度,居安思危,做好「前期」工作,普及應對災害預案的宣傳教育,其實,也是在「被動」中積極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自我完善要求,才能在突發災害降臨時,具備人力物力降低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必由之途。
澳門特區儘管並非處於地震帶上,歷來只有感受到其他地方地震所傳來的輕微影響,因此,在自然災害中,最多的要算是每年颱風季節受到颱風打擊,以及天文潮疊加颱風形成的風暴潮水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算2017年「天鴿」風暴潮導致本澳人命傷亡,大部分沿海地區遭浸。那一幕情景,至今仍教人歷歷在目。更者,當潮水退卻形成的次生災害,「滿城垃圾」和善後工作因欠缺防災應急預案以至各種設備,令社會頓陷困境。幸得中央批准駐澳解放軍部隊出動搶險清障、清理垃圾、在社區消毒確保環境衛生,以及鄰近地區協助,澳門官民合力全城投身善後,才化險為夷。
「天鴿」災害,給全澳重大教訓。自此,政府從多方面開展突發應急處理工作,包括添置設備、制訂避險和撤退方案、制訂《防災減災十年規劃》、加強與粵港聯繫簽定《粵港澳應急管理合作暨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合作框架協議》、每年在風季來臨前舉行「水晶魚」民防行動演習、開展防洪等工程和改進沿海地區防澇蓄水設施、建立國際應急醫療救援隊成為國家第五支成員……這些,都是在突發災害教訓中積極主動調整思維,做好預案,未雨綢繆的表現。
今年2月25日,國家公布《國家突發事件整體應急預案》,細致統籌規範應對突發事件,以期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預案將突發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4大類,並將「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級。同時,落實「組織指揮體系」、「運行機制」、「應急保障」和「預案管理」,藉以更好做好突發事件預案部署,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且在事故發生後能第一時間行動起來,爭分奪秒搶救生命,防止次生災害疊加擴大破壞力。
澳門特區儘管在「一國兩制」下有自身的法制和防災減災預案,然而,面對自然災害,怎樣從國家突發應急預案中汲取元素完善措施,按特區的實際情況結合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神,促成本澳行動規劃做到預防與應急相結合,體現民防行動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理念,相信,在「天鴿」、3年疫情,以至緬甸大地震的災害「警鐘」敲響下,官民可以加強攜手協作,強化思維,提振突發應急的「全城抗禦能力」,確保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