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美食節開幕,一連17日在西灣湖廣場搭建平台,呈現本澳特色美食風味和飲食文化,推動居民留澳消費,吸引旅客多1個遊玩和享受美食去處,也藉此促進經營環境,助力商戶拓展商機。
激活經濟營商,尤其是疫後復甦不均衡的社會環境,成為政府、社團致力推動發展的關鍵;以至面對本地消費流失形成的社區經濟疲憊,可見各方不斷推出項目,如消費大獎賞,企圖透過槓桿拉動消費,在周末、周日吸引居民留澳消費。還有,各種社區活動紛紛呈現,凸顯本社區文化氛圍加以宣傳,也促使形成活力商機。諸如「新橋傳統市集巡禮」、「新濠.街總鄰里公益市集」,加上原有的康公夜市、福隆片區、澳門美食節,莫不呈現社區組織、休閒企業、行業商會攜手協作,希望產生疊加效應。
市集的經營,從社區構建文化氛圍,彰顯休閒、娛樂、文創、餐飲消費,打造本區營商環境,經已成為各地爭相推出的社區活化和促進經濟就業環境招數。看看內地各個城市、鄉鎮構建的夜市,可以說在各社區都展現出來促進人流,凸顯文化氛圍,尤以打造「夜經濟」環境,將社區元素融入多元的發展格局,都可見取得一定成績。為此,澳門在經濟復甦不均衡下,能否善用本澳各個社區獨特的文化、商業氛圍,打造夜經濟營商環境?能否透過市集模式,開辦短期又或恆常的夜市?值得社會探索。
當然,市集、夜市的構建,必然出現「利益」角力問題。譬如,市集、夜市形成的噪音、油煙污染等問題,怎樣降低對區內居民的影響?怎樣鋪排相應空間創建市集、夜市?又怎樣透過有效的管理手段營造市集經營……這些,都會在社區產生矛盾,有賴做好諮詢和平衡各方利益的工作,甚至,社區原商戶能否看到協同效應而非「搶生意」,也必然有賴做好事前的設計、溝通和平衡工作。
還有,現行的小販、街市管理制度,在市政署主導下,如何適應市集、夜市的創建和發展,也是能否做好「夜經濟」,從「市井文化」中展現區區有特色的關鍵。否則,「刻舟求劍」看重過去的「管理」經驗,而忽視全球經濟格局大轉變下,人們消費模式早已大大改變,沿用「管理」思維來管理街市、小販、市集、夜市,相信,很難會取得一如內地夜市的成果。為此,不管是公共行政、社區組織、行業商會,以至廣大居民,面對如今消費轉變的衝擊,倘若認為各項短期市集、夜市興辦經驗可供借鑑,或可發展成恆常經營,便有賴從思維上考量,怎樣在社區中營造市集、夜市,平衡各方利益,將矛盾降低,以期同心協力,在訊息透明公開中,集思廣益,針對社區的特色來興辦市集、夜市,推動社區激活經濟,為社區發展、經營締造活力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