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本澳昨日錄得攝氏33.1度高溫,氣象局發出黃色高溫預警,社工局開放青洲坊大廈避暑中心供有需要人士使用。氣象局預計,因應今年第二號颱風「瑪娃」外圍下沉氣流影響,今明兩日氣溫或會高至35度,為此向市民提出預警,希望注視。
由於進入汛期和風季,內地部分地方先後因暴雨天氣致出現內澇險情;近日,第二號颱風「瑪娃」自生成後不斷增強,引起關注,並於26日升級為17級超強颱風,而據內地氣象預警,「瑪娃」於28日中心風速已超過2018年的「山竹」,其走勢引人關注,對澳門和珠三角地區會構成哪些威脅,不容忽視。
澳門自從經歷「天鴿」、「山竹」連續兩年超強颱風侵襲,引致風暴潮海水淹沒低窪地區的重大教訓,針對重大災害應變措施,特區政府從法律、完善部門協調,以及建設避險中心、增加設備設施提升應急處理力度等,可以說已經構建起來一套強而有力民防系統。只是,在防災工程建設上,除在沿岸建設泵站涵箱渠應對暴雨水浸和輕微天文潮海水倒灌,加高沿岸堤圍外,對於內港一帶如何抗禦「天鴿」、「山竹」般的風暴潮,雖然政府一度提出興建內港擋潮閘,並做了仿真論證,可是,政府態度竟然有「猶豫不決」蹟象,未能拍板興建,引致社會不斷催促政府,若礙於成本、維修以至建設疑慮未能建造擋潮閘,便應有「第二方案」,讓居民看到政府對內港治水的決心,切勿讓當年「天鴿」導致的人命傷亡和經濟社會重大損失慘劇重演。
另一方面,民間也提出擋潮閘以外的方案供政府參考,就是在內港築堤,提升抗禦海水倒灌能力,並利用沿岸堤圍、內湖建設輕軌、外環幹道、親水景觀和民生設施配套,優化內港建設、活化舊區,善用濱水空間提振內港特色。但是,至今不管擋潮閘,又或建堤方案,似乎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未能拍板,市民只能「等」,只能「乾著急」。
固然,長遠治水關乎內港經濟民生和沿岸營商環境,一旦落實建設,是長遠設施且「沒有回頭路」,有賴全社會清晰方案利弊,才能「拍板」,以全社會意願,同心協力防禦風暴潮。但是,在這項重大基建未落實建造前,我們還得依賴如沿岸的泵站涵箱渠建設來紓解大雨水浸或天文潮海水倒灌。而且,有必要不斷完善防災、避險疏散能力。
每年舉辦的「水晶魚」民防演習,又或上周末司警舉行的風暴潮疏散撤離演習,都是為著加強協調能力,增強居民防災意識而展開演練,以及模擬場景,加強運用裝備和檢討不足,以期每年藉此發放「信號」,澳門官民必須以「天鴿」、「山竹」的前車之鑑,做好防災心態建設、應對方案和設備、基建建設,才能以「底線思維」,曲突徙薪,應對颱風、風暴潮和暴雨以至其他災害,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