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再多政策扶持還需中小企積極自救

528

  「周末北區消費大獎賞」推出至今近4個月,活動行將結束,當局發出新聞稿指活動獲得逾1240間北區商戶積極參與,截至2024年6月底,約2100萬元電子優惠被核銷,累計帶動北區商戶消費額約1.1億元。這2100萬由政府埋單,又是政府幫中小企「做生意」的例子,倘能盤活社區,相信還有逾兩周時間,公帑金額料近3000萬元。從數字看,2100萬元本來只拉動到6300萬元的消費額,能多出5000萬元消費,算是超額完成。

  然而,目前旅客一個季度的總消費(不包括博彩)約200多億元,相較這1億元,相形見絀,而新聞稿指「特區政府將持續與地區工商社團合作,採取多方位措施,結合各區資源,舉辦和支持各類促進消費活動引客入區,期望改善營商環境」。故社會希望知道會否推出中區、中南區或離島區的消費大獎賞?抑或中區和離島區的消費已經夠多,不用再推出其他活動來引客入區消費?

  那麼活動過後,該如何拉動北區中小企的消費狀況?北區現時有大量空置舖位招租,甚至「地標性」的某商場大型酒樓亦告結業,可見儘管疫後經濟逐步復甦,但由於營商環境大不如前,加上居民和遊客消費模式改變,要麼北上消費,要麼到大型商場消費,有冷氣吹有停車位,購物和餐飲在同一建築物內完成,反觀在舊區經營的中小微企硬件先天不足。對此,社會有意見呼籲當局應持續關注相關情況,並適時推出政策,支援商戶度過難關,提振經濟,增強居民對前景的信心及消費力。不過,就算當局再資助商會辦北區消費嘉年華,都無法解決核心問題。觀乎不同坊會或商會都向政府拿資助舉辦大大小小的盤活社區經濟活動,熱熱鬧鬧煞是好看,可惜熱鬧過後,社區經濟又重回冷清景況,接著再要求政府推出扶助措施或辦活動的資助。當局於月初宣布把「酷玩澳門」延伸至中區設大型裝置市集,只是在已經遊人如鯽的議事亭前地利斯大廈,設置以澳門旅遊吉祥物「麥麥」為主題的大型裝置,教人質疑是否「為做而做」?

  究竟有甚麼政策能逆轉社區經濟不振的狀況?參考日本的商店街,同樣面臨生意流失,我們相信再有智慧的人都無法解決,要自救就只有中小企自己,例如到商場或內地開設分店,又或攜手振興社區甚至加開網店,中小企老闆要積極創新和突破,方能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