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文化中心行人天橋 阻斷海岸線親水景觀

AB區行車天橋損濱海地標捱轟

213

  【本報訊】新城A、B區行車天橋建造工程上屆政府任期尾聲判給,近日流傳有關工程的效果圖引起社會關注。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副會長林宇滔表示,未來有關行車天橋將由A區橫跨直插科學館、文化中心、觀音像心臟地帶,破壞海濱環境和景觀,且與文化中心共建的行人天橋將被拆除,他反問有關工程是否值得付出如此代價?他期望現屆政府「停一停,諗一諗」,考慮應否以海底隧道替代行車天橋,保留這片珍貴濱海空間。

  林宇滔表示,根據他要求政府提交新城A、B區行車天橋建造工程的詳細資料顯示,A、B區行車天橋橋樑達10米高,剛好遮擋科學館、文化中心整個海景線,他形容是以一把刀把科學館和文化中心切開,斷絕整個海岸風景線,對科學館、文化中心和觀音像一帶濱海景觀帶來致命影響。他又指,為興建有關行車天橋,與文化中心共建的行人天橋將被拆除,觀音像休憩區一片樹木需要移除,且行車天橋穿過友誼大橋底,將影響外港航道,對外港碼頭有致命影響。

  文化中心失卻大航海海陸呼應元素

  他續說,澳門獨特的海岸休閒區,由科學館、文化中心和觀音像海濱公園組成,匯聚各式展覽、運動與休憩活動,深得居民以至旅客喜愛。而科學館、文化中心,乃至觀音像,在建築設計上相互呼應,視線能夠相容和互通,文化中心連接海邊的行人天橋,早於回歸前建成,展現大航海元素,是澳門海陸呼應特色,倘拆除該條行人天橋,等於將文化中心地標性重要建築的部分元素拆除。林宇滔形容「如果呢度都起得行車天橋破壞景觀,澳門重有幾多地方可以留得到相對全面望海景觀和建築物設計?」他直言此舉傷害澳門其中一張難得的「金名片」。

  林宇滔直言,相比往屆政府因輕軌走線駛經觀音像,都會諮詢公眾意見;然而上屆政府在沒有諮詢社會、提供足夠資訊及理據的情況下,更改新城填海A、B區的連接通道方案,將「海底隧道」改為「行車天橋」,對於有否其他替代方案,對於景觀影響,對外港碼頭航道的影響,對於綠化保留,當局同樣完全沒有交代,在完全沒有與公眾溝通下「硬上馬」。

  新政府須停一停諗一諗展保護決心

  他指出:新城A、B區連接不是一件急事,當然亦不代表要無限拖延,他認為行車天橋的設計無法真正有效發揮完善外環交通,和優化交通連接的關鍵作用,只能起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純粹連接作用,以天橋連接後的其他交通擠塞問題相信政府亦不會處理。他說參考香港和內地,甚至鄰近的灣仔和橫琴,已有大量類似採用海底隧道連接實例,除發揮連接功能,也可不對地面空間和景觀有任何影響下,達至快速疏通的外環道路效果。

  林宇滔表示,有關工程現在只是判出階段,上屆政府一直忽視各方面的問題,希望今屆政府「停一停,諗一諗」,作出對澳門長遠正確的決定,此舉將考驗現屆政府是否有決心對景觀、對文化、對城規予以真正保護的決心,真正落實依法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