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何雋捷廣州報道】「同心築夢 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團昨走訪南沙國際人才港。據介紹,南沙目前共建成13個港澳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引進近800個青創團體,出台6大類、146項境外職業認可清單,全區有近200名港澳專業人士執業,有效推動粵港澳3地人才交流合作。
南沙國際人才港以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南沙園區為核心,配套引進與人才特區創建相關聯的服務機構,包括廣州南沙創新制度研究中心、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廣州南沙營商環境國際交流促進中心等均已落戶入駐,並正準備籌建海外人才離岸雙創合作基地、博士後創新研究中心等項目,為加快推進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工作提供重要抓手及功能性載體。
南沙人才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經理張勁松介紹情況時指出:與港澳協同方面,為助力港澳青年解決「堵點痛點問題」,南沙人才港透過建立機制搭建溝通交流平台,聯合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澳門專才發展學會設立粵港澳人才協作辦公室,建立「定期溝通+聯席會議+年度決策」工作機制,打造粵港澳人才協同實體化運作平台,積極對接粵港澳人才領域社團協會,推動建立國際人才生態聯盟。同時聯合港澳共同協商確定9大合作項目,成功舉辦系列品牌活動,項目化推動粵港澳人才協同工作落細落實。
獎勵措施稅務優惠吸人才落地
他續指,為解決人才出入境問題,南沙率先在全市實行港澳便利化簽註,創新突破7天的限制,企業商務備案不受納稅額或創匯額限制,全省首設移民事務中心,外籍博士可在南沙申請永居、港澳台及外籍高層次人才可聘僱2名外籍家政。跨境執業方面,除出台境外執業資格,張勁松強調,港澳人才可在南沙評職稱,同時對98個類型的在南沙職業的境外人才獎勵5至100萬元獎勵,鼓勵更多境外人才落地南沙發展。
他最後指出:為鼓勵港澳台僑胞青年就業創業,南沙還推出港澳青創「新10條」,鼓勵港澳青年到南沙就業、實習、創業,目前已建成創享灣等港澳青創基地13家,入駐634個青創團隊,累計超過2000名港澳青年在南沙實習。人才貢獻獎勵方面,依照「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政策,針對骨幹人才,還會按照其個人貢獻給予一定獎勵。
政策吸引澳人建餐飲孵化基地
來自澳門的「印象.澳門」特色餐飲孵化基地創始人朱咏姬4年前到南沙創享灣創業,其品牌在南沙郵輪母港設有分店,近期正籌劃第四家分店。「當初被南沙對港澳青年優越的青創政策吸引,從企業入駐、發展等過程都有所支持。」朱咏姬描述,最初北上發展選擇在廣州市區,雖然人流比南沙多,但南沙的政策力度相信是廣州各區最大的,這也是其選擇到南沙發展的理由。另外,除經營餐飲生意,企業還承擔著孵化更多澳門餐飲品牌落戶南沙的使命,希望盡一分澳門人的力量。
灣區一體化促各領域合作發展
南沙區政協副主席、商務局局長謝曉暉接受訪問時指出:「深中通道」開通,將深圳與南沙、深圳與中山的通行成本縮短至1小時之內,這與南沙到廣州市中心的通行距離相若,對人才來說,選擇在哪個地方工作將降低更多顧慮。「現在很多人才在深圳居住也願意來南沙發展,我們最近也收到不少青年希望來南沙尋求工作機會,各地人才不再相隔很遠,灣區各地一體化將指日可達。」大灣區的特色是產業之前相互整合,灣區「9+2」城市的產業重點優勢完全不同,不同領域的人才都能在不同領域找到合作發展的機會。
「現在很多人不會認為自己是深圳人還是廣州人,只會認為自己是灣區人。」謝曉暉說,目前有許多港澳青年從最開始的排斥、抗拒、疑慮,到逐漸了解並真心投入大灣區發展,得益於國家發展灣區繁榮,交通日益完善亦給予產業間有更強的合作契機,有利於實現南沙「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使命。港澳資源十分獨特,內地產業基礎雄厚,世界市場廣闊,現正是大灣區攜手並進,共同為灣區產業發展作出貢獻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