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薈萃)賀歲迎祥走進清宮過大年

175

  前 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傳統節日,邁入臘月,無論深宮或民間,處處張燈結綵,都沉浸在濃濃節日氣氛中。新春佳節,家國共慶,人們辭舊迎新,守歲迎接新春,表達的皆是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疫情3年,不少人無奈將對家的思念,竟積攢了一年又一年,今年終守得雲開見月明,在這喜氣吉祥氣氛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辦的文物專題展亦不甘落後,今年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裡的春節文化展」,精選近120件宮中年節用品,邀請澳門市民一同賀歲迎祥,猶如置身皇宮過大年!展期至3月5日。

  精選重點文物 營造宮中年味

  本次展覽分「祈福迎祥」、「祭祖宴親」、「家國天下」、「遊藝娛樂」4個單元,通過器物、書畫、服飾、樂器等珍貴文物,全面展示清代宮廷過年文化。展覽籌展組組長、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展夢夏介紹說,展覽正好跨越冬至、春節、元宵,和「賀歲迎祥」主題相契合。2019年,故宮博物院就曾辦過同主題展覽,整個紫禁城經布置起來,邀請民眾走進故宮過年。成熟的展覽框架加上歲末年初的時間節點,將反映春節期間重要活動的代表性文物進一步精選,與市民共賀新春。

  為讓澳門市民身臨其境感受宮中過年氣氛,展廳搭建了亭子、迴廊,布置了充滿古韻的花瓶、几案等,從1樓至展廳坡道上也掛上宮燈,盡力營造紫禁城春節喜慶氛圍。

  茶宴融洽君臣 寓意為國求賢

  紫禁城過年,從臘月初一皇帝開筆書福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三撤天燈、門神、對聯,期間觀冰嬉、聽戲曲、祭太廟、宴臣民,或其樂融融,或莊嚴肅穆,傳承的是禮制文化,強調的更是森嚴等級秩序下的孝悌親情、重才親賢。

  以風雅自居的乾隆帝首創重華宮茶宴,在潛邸重華宮宴請朝廷肱骨之臣,茶宴上君臣共飲三清茶、吃果子、寫詩聯句,宴後賞賜三清茶杯、文房書畫,意在融洽君臣關係,為國求賢。宴請的人數也頗具講究,起初只有12人,後增至18人,寓唐太宗十八學士登瀛洲之意;最多時至28人,附會周天二十八宿。重華宮茶宴被賦予愈來愈多意義,也作為宮廷春節習俗的一部分,一直延續到道光年間。

  展夢夏稱,最初的重華宮茶宴氛圍輕鬆,但隨著後來成為一種儀式,規矩也變得嚴格,連聯詩的題目也會事先告訴參與宴會的大臣,「因為後來皇帝請的一些人地位很重要,對國家有功,但他是武將,不會作詩,所以就讓他提前寫好,這樣茶宴聯句就變成形式了。」

  皇帝平民過年 傳承傳統文化

  民間過年包餃子會放入錢幣,誰吃到有錢幣的餃子寓意討得好彩頭。皇上過年吃的餃子也會包入花錢。皇帝元旦凌晨在乾清宮西側弘德殿吃餃子,當中餃子盤、醋碟子的擺放位置均有講究,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將餃子盤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不過,皇帝吃餃子也是一種禮儀,不為吃飽,「乾隆四十八年元旦,只端來4個餃子,皇帝吃了3個,就把所有的花錢都吃出來了,剩下1個就送往佛前上供。」

  宮中過年的禮制儀典比普羅人家繁複講究,但無論簡單複雜,都是中華民族歷代相傳的禮俗。展夢夏解讀指,傳統文化的傳承更重要的是繼承原則和精神,其方式方法要和當代社會契合,「皇帝過年每天有這麼多繁複的禮儀典制需要遵守,他也很累的。但是祈福風調雨順、雨晹時若、國泰民安,從古到今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百姓,都是共通的,不變的永遠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而這種傳承可能更有意義。」

  挑選文物勞心 策展考妙構思

  頗具匠心的展廳布置,交相生輝的文物,顯得格外喜慶吉祥,但這樣一個展覽能走出紫禁城,自是十分不易。展夢夏坦言,每個展覽都是「千頭萬緒」,十分困難,尤其文化展涉及各種材質的文物,光是挑選文物就非常費時費力,「這裏一共不到120件文物,我去提了48個庫房,每個庫房都要走一遍一模一樣的手續,先確定文物狀況、展期,並做好佔用手續。如果有其他展覽先佔用了,就要想辦法更換文物,有些獨一無二的便沒得更換,就要考慮用其他的文物來呈現同樣的主題。」同時,為了保護文物安全,之後的工作流程同樣非常嚴格、繁瑣,最後到展覽環境的搭建,文物的布展,都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巧妙的構思。

  他感慨:在故宮工作十分自豪,以前從教科書或電視媒體看到的文物,能由自己守護,是件很幸運的事情。當中自然責任也很重大,如果不能把它們很好保護傳承,也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結 語

  展夢夏期望通過展覽,讓大眾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而紫禁城屹立傳承600年,正是有無數「故宮人」,懷著對文物的敬畏、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用自己的努力和擔當,喚醒一件件沉睡的文物,讓它們得以熠熠生輝地展示在大眾面前。《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