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薈萃)城大尋覓澳門東亞文化歷史

154

  澳門作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數百年來多元文化共生共榮,被稱為「人類文明實驗室」。2024年11月22日和29日,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在趙強博士引領下,走進澳門歷史城區,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澳門文化田野調查活動。72位研究生分成14個研究小組,從媽閣廟出發,先後來到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風順堂、聖奧斯定大教堂、伯多祿五世劇院、何東圖書館、民政總署大樓、議事亭前地、三街會館、盧家大屋和聖母誕辰主教座堂等14處世界文化遺產,以及普濟禪院、觀音仔廟、康公廟、盧廉若公園、蓮峰廟和亞馬留石等,實地學習了解這些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澳門信俗文化、建築文化、戲劇文化、節慶文化、美食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等。

  近日,研究生把初步的認知與澳門城區歷史變遷、景點景物承載的人物故事以及中西文化在澳門交融交往交匯相結合,撰寫了《澳門土地信俗的文化內涵與現代價值》、《色彩與風格:澳門葡式建築的文化解讀》、《澳門文化的多元復合性特色—以澳門花窗為例》、《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嶺南建築文化—以盧家大屋與鄭家大屋為例》、《傳統節日與文化共生:澳門花地瑪聖像巡遊》、《從葡磚畫看澳門的葡萄牙建築文化》、2024年《澳門娛樂業建築的堪輿文化敘事》等14份調研報告,並根據其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及展望,積極向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建言獻策,言語間充滿愛國愛澳的熱忱,且不乏真知灼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認為,文化是澳門發展戰略中,極具價值且能發揮重要作用的核心領域。文化能夠為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注入新的驅動力和新的增長點,創新和升級旅遊文創產業,也可以促進澳門可持續發展。本報擇要刊登了14分調研報告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從葡磚畫看澳門的葡萄牙建築特色

  小組成員:何溥盈、王奕涵、李健靈、劉奕彤、宋佳、趙爍。

  我們以《從葡磚畫看澳門的葡萄牙建築特色文化》為主題,對澳門的葡磚畫進行考察與研究,旨在為講好澳門故事、助力多元發展盡一分綿薄之力。

  研究生何溥盈、王奕涵研究後發現,澳門的葡磚畫不僅是裝飾藝術,也是葡萄牙傳統文化的載體,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同時,研究生李健靈、劉奕彤發現澳門的葡萄牙建築也融合了中歐文化元素,展現了建築與文化的結合。研究生宋佳、趙爍發現在澳門歷史城區,葡磚畫和葡萄牙建築是澳門世界遺產的組成部分,見證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具有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已成為澳門文化交融的標誌,促進了旅遊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據我們了解,澳門葡式建築的相關研究集中於在澳的學生、教師及研究人員。研究局限在於:

  (一)資料的非全面性,並未涵蓋澳門所有相關建築實例,特別是未列入文物保護的葡式建築。

  (二)文化背景解讀過於強調葡萄牙文化,忽略了其建築在與澳門本土文化的融合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三)澳門葡式建築的活化依然處於初步階段,被合理利用的葡式建築並不多,且缺乏發展活力。

  經過考察澳門本土的葡萄牙建築及葡磚畫,我們探討了葡磚畫和葡萄牙建築如何適應現代化需求和城市更新,調研了澳門居民對葡磚和葡萄牙建築文化的認同感,分析不同群體對相關文化遺產的態度。在此基礎上,何溥盈、王奕涵、李健靈提出了加強葡磚畫及葡式建築遺產的科學保護、創新發展和文化推廣的建議。我們認為,政府和文化主管機構應制訂保護細則,持續增加專項修復基金,加強數字化技術保護展示建築,推進國際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更好的保護及利用葡式歷史建築及葡磚畫。

  《澳門葡萄牙文化融合的實證分析:澳葡美食的個案研究》—以婆仔屋為例

  小組成員:陳蕊、鄭雨泓、傅瀅潓、龔意涵、賈天澤。

  澳門葡國菜作為中葡文化融合的代表,具有其獨特性與複雜性,且在澳葡文化融合的課題中具有較大的研究潛力。我們《澳門葡萄牙文化融合的實證分析:澳葡美食的個案研究》這篇論文,以婆仔屋為例,通過實地考察,查閱相關文獻深入挖掘澳門美食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為澳門中西文化融合的深化與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組長鄭雨泓認為一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舉辦澳門美食節、澳門國際美食論壇等活動,積極推廣澳門葡國菜,集中展現澳門多元文化匯聚的烹飪藝術,吸引更多的遊客和美食愛好者;二是發展特色美食+旅遊,結合「大三巴牌坊—媽閣廟」等歷史建築和文化景點,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特色美食體驗專案,將澳門葡國菜作為旅遊推廣的一部分。同時加強保護和修復相關的歷史建築和文化遺址,活化利用這些場所,轉化成為葡文化特色餐廳。

  研究生龔意涵和陳蕊則從餐廳經營角度,認為可以適當進行菜品的融合與創新,結合澳門的多元文化背景,創新葡國菜的烹飪方式和菜品,利用澳門本地及亞洲地區的食材,創設出具有澳門特色的葡國菜。也可以借鑑湘菜、粵菜等特色菜系的烹飪技術,增加菜品的創新性,以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顧客。

  在此基礎上,研究生傅瀅潓提出加強餐飲從業人員培訓也是必要的。提高服務質量,結合中葡文化元素,提供葡國菜的文化背景介紹,如菜品背後的故事、餐廳的經營歷史等,努力營造獨特的跨文化美食體驗。

  澳門娛樂業建築的堪輿文化敘事

  小組成員:趙世鵬、夏子昊、張唐天琛、袁鶴軒、李佩原、杜子健、韋越。

  為了加深對中國傳統堪輿文化的了解,更好地傳承中華古典文化。為了發掘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更好保護澳門的文化遺產。我們以《澳門娛樂業建築的堪輿文化敘事》為題開始了研究和討論。

  澳門的娛樂業在建築上體現了諸多的堪輿文化特色,通過組長趙世鵬和研究生夏子昊的實地考察,發現堪輿文化既反映在娛樂業建築本身的設計上,也體現在建築選址的位置、內部的裝飾與設置等諸多方面。甚至每一塊地磚的格式,每一束燈光的位置,每一個空間大小的安排都有著堪輿文化的獨特魅力。研究生張唐天琛和袁鶴軒認為,雖然澳門的娛樂業建築上採用了不同的堪輿文化,但是,究其本質都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同時,研究生杜子健、李佩原和韋越發現在澳門娛樂業建築上體現的堪輿文化,與傳統的中國堪輿文化存在差異,採用了國外的相關理論和象徵符號,這也是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名城的特色體現。為此,我們通過調研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是了解澳門娛樂業建築的堪輿文化,可以多維度地解讀澳門文化的內涵,更好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和澳門地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二是挖掘澳門娛樂業建築的堪輿文化,有利於開發更為豐富的文化旅遊產品。同時,嘗試將澳門娛樂業的堪輿文化納入遊覽項目之中,可以引起更多中外遊客的興趣。這也是順應時代發展之所需。

  三是研究以娛樂業建築為載體的堪輿文化,對於保護和修復過往經營娛樂業的歷史建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趙世鵬認為,加強澳門娛樂業建築堪輿文化的研究,不僅有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澳門獨特的文化遺產,而且有利於加強區域間堪輿文化的交流。

  探尋澳門美食文化:從地道葡國菜到澳門土生菜—以馬介休為例

  組員:周幸、朱馨瑤、閆佳怡。

  我們以《探尋澳門美食文化:從地道葡國菜到澳門土生菜—以馬介休為例》為主題,調研針對澳門美食文化,尤其是以馬介休為代表的土生菜文化。

  研究生閆佳怡對於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建議與對策,旨在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非遺技藝文化,並推動可持續性發展。

  首先,研究生朱馨瑤認為澳門美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至關重要。政府部門應進一步保育傳統烹飪技藝、保持食材和菜系的多樣化,加強青少年傳承美食文化的教育和培訓,並採取有效措施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美食創意文化的建設,以美食作為非物質文化交流的元素,傳承多元文化共存的澳門特色。

  其次,研究生周幸認為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特色餐飲老店的發展,發掘和認定具有澳門特色的老店,給予適當的保護和扶持,幫助它們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美食品牌,使之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以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周幸認為,建立和健全美食和烹飪藝術的認證以及餐廳服務評價標準,有利於引導澳門本土餐飲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有助於提升澳門的餐飲服務品質和國際聲譽。澳門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美食範疇的新成員城市,可以通過推廣當地獨特的美食文化,持續提升旅遊產品的素質和遊客的旅遊體驗,進一步推動澳門成為具備豐富休閒體驗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閆佳怡認為政府部門應持續深化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建設,加強在國際及內地的宣傳推廣,繼續舉辦大型美食活動及培訓項目,同時持續參與網絡工作,加強城市交流,並利用澳門獨特的文化背景及現有資源,推動旅遊、美食、演藝、會展等多元化發展,提升澳門在國際間的知名度及影響力。通過這些措施,可以促進澳門居民和遊客對土生菜文化的認識與青睞,從而增強大眾的文化認同感以及土生菜的保護意識。

  傳統節日與文化共生:花地瑪聖像巡遊

  組員:楊祥瑞、蔡鴻基、李迅、范馨瀹、林曉菲、寧美晨。

  我們以《傳統節日與文化共生:花地瑪聖像巡遊》為主題,深入探究澳門花地瑪聖像巡遊這一節事活動,目的是為了傳播澳門故事、推動文化多樣性發展貢獻出我們的一分力量。

  花地瑪聖母巡遊是澳門天主教文化的重要展現,對於新一代來說,這不僅是了解澳門宗教文化的窗口,也對當地旅遊業發展具有正面效應。在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小組組長楊祥瑞和研究生范馨瀹領導團隊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針對巡遊活動的現況和挑戰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研究生李迅和蔡鴻基在討論會中提出首要任務是增強文化傳播和教育。他們建議通過增加公眾參與的互動環節,吸引非天主教徒的參與,從而擴大巡遊的文化影響力。同時,應利用多媒體平台進行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巡遊的歷史背景和深遠意義,增進青年對傳統活動的認同感。此外,設立互動體驗區,如巡遊服飾試穿和天主教文化工作坊,讓公眾更深入地理解巡遊的宗教和文化意義。

  研究生林曉菲和寧美晨則提出了創新巡遊形式的建議,包括融入現代技術和藝術元素。例如,引入AR、VR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這不僅能提升活動的時代感,還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和非宗教背景的遊客。這樣的創新不僅增強了視覺上的吸引力,也有助於擴大活動的受眾範圍。最後,加強國際合作也是提升巡遊活動影響力的關鍵策略。通過與葡萄牙及其他葡語國家的天主教社群合作,可以不斷提升聖像巡遊的國際知名度。此外,優化活動的時間安排,如將巡遊安排在周末或公眾假期,能夠提高市民和遊客的參與度,同時減少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澳門的南音說唱文化傳承─以戲台南音為例

  小組成員:于澳、劉余佳、季愷宇、麻建豪、劉韻婷、王靖凱。

  選擇《澳門的南音說唱文化傳承─以戲台南音為例》這個題目是為了討論南音文化的傳承。澳門南音以廣東白話表演,與流行於閩南地區的南音重名而實不相同,後來粵曲、粵劇汲納了南音的講唱方式,逐漸發展為戲台南音,這也是我們考察澳門南音說唱文化傳承的研究主體。我們認為,澳門南音說唱文化在當今的社會文化發展環境下,顯現出空前的文化發展新能量,但也面臨著諸多的發展難題。

  一、傳承面臨斷層:研究生劉余佳認為南音的受眾現以中老年人為主,年輕一代對這種傳統曲種興趣寥寥,這將導致澳門南音傳承出現斷層的風險。

  二、創新力度不足:研究生麻建豪認為儘管已有嘗試將南音與現代元素結合,但整體創新較為膚淺,缺乏對當代本澳觀眾的吸引力。

  三、宣傳和推廣不力:研究生季愷宇認為澳門南音的推廣力度明顯不足,其傳播範圍較窄,缺乏行之有效的宣傳策略。

  四、傳承模式單一:研究生劉韻婷認為澳門南音傳承方式仍以傳統的口傳心授為主,缺乏體系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難以滿足當代傳承需求。

  五、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生王靖凱認為現有的研究大多集中於特定傳承人,缺少對澳門南音整體發展和未來可能性的系統分析。

  因此,我們針對澳門南音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加強教育推廣:可將澳門南音納入中小學和高校選修課程,通過文化課程、比賽及講座等方式,吸引年輕一代的興趣,擴張受眾基礎。

  二、融入現代科技:探索利用VR、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將戲台南音的表演內容數字化,以增強吸引力,並擴大傳播範圍。

  三、跨界融合創新:嘗試與流行音樂、現代舞蹈及其他藝術形式結合,使南音更加貼近現代觀眾的審美。

  四、政策支持與社區參與:特區政府機構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並出台相關政策扶持,鼓勵社區組織更多的南音表演活動。

  五、國際化傳播:依託澳門作為國際化城市的優勢,充分利用各類國際文化交流平台,邀請國際藝術家參與合作演出,實現跨文化交流,為傳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注入新活力。

  小組組長于澳認為這些建議與對策既關注了傳統藝術的延續性,也考慮到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受眾習慣。相信通過教育推廣、科技創新、政策扶持和國際化傳播的結合,澳門南音的傳承不僅能夠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而且能夠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尋找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嶺南建築文化─以盧家大屋與鄭家大屋為例

  小組成員:高雪琪、馮杏茗、史行健、何柳迪。

  我們以《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嶺南建築文化—以盧家大屋與鄭家大屋為例》為題,對作為澳門嶺南建築代表的盧家大屋與鄭家大屋進行研究,旨在探究其建築特點以及中西建築風格的交融。

  組長高雪琪與研究生馮杏茗、史行健、何柳迪一起考察了澳門歷史城區中的鄭家大屋和盧家大屋。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中西文化交融,加強保護與活化對歷史文脈至關重要。面對工業化、城市化和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挑戰,澳門特區政府頒布了《文化遺產保護法》,採取了識別、建檔、研究、保存等措施保護曆史建築。經過小組成員的考察,她們發現鄭家大屋等文化遺產的成功修複案例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其獨特價值的重現,但澳門建築遺產保護與再利用不應當滿足於現狀,而是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政府部門應升級保護措施,利用科技手段對重要文化遺產安全提供實時監測和預警,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信息管理、危險評估等功能,並注重環境整體性修複。

  二、通過教育途徑增強文化推廣,提升青少年對澳門歷史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加專業導覽,提高公眾對傳統建築文化的認識和興趣。

  三、加強保育專業人才培養,培養高水平修復人才,尤其要注重澳門嶺南建築文化的研究,為保育工作提供理論及技術支持。

  四、改善歷史文化城區的基礎設施,發展文化旅遊,注重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平衡,避免過度商業化及網紅景點遊客過多對遺產的損害。

  五、推廣數字化記錄,利用現代技術如三維掃描和虛擬現實(VR)技術,拓寬澳門文化傳播渠道,便於公眾直觀了解建築細節和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