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薈萃)「命運颱風」展覽以藝術反思天鴿

151

  由文化局、一孖藝術主辦的「命運颱風」展覽,昨日下午在一孖藝術會址舉行開幕儀式。「命運颱風」是「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中,「命運的統計學」為主題的一部分,由本地藝術家君士坦丁、陳顯耀、鄒志全、吳衛鳴精心策劃,以行為攝影、大型雕塑、影像、影像記錄、現場實物、遙感裝置等多樣形式作綜合性呈現,以作為對人類當前的生存狀態的回應。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澳門美術協會會長陸曦,婆仔屋文創空間主席馬若龍,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郭敬文,三巴門坊眾互助會副會長陸國浩等主禮。

  吳衛鳴接受訪問時表示,展覽期望讓藝術深入社區,因此選址快艇頭里及樂上巷,分別為陳顯耀工作室及一孖藝術會址,增加藝術與生活的連結點。

  展覽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位於樂上巷三號,探討命運的安排。例如春夏秋冬的變幻是自然規律,但當中會發生像颱風一樣的無法預計的現象,讓人們不得不面對命運的變化。在這一部分,除了運用綜合媒材及機動裝置模擬颱風,表現颱風的電閃雷鳴和狂風大作,還展出一塊飽經滄桑的樹幹,正是參展藝術家在「天鴿」當天所收集,直觀重現「天鴿」風力之強勁。展覽同時展出多份報道「天鴿」受災情況及一本被水泡過的停留在2017年8月23日的舊日曆,喚起市民回憶的同時,也反思命運對人類的影響。

  第二展廳位於快艇頭里十一號,主要展現參展藝術家作品。展廳正中展出參展藝術家4人日常「飲茶」交流藝術時的點心單,展現4人藝術交流碰撞產生的「颱風」。展廳中的攝影作品關注當代人面對的處境,如系列作品《代言人》反思消費主義陷阱,利用人物高大威猛的形象搭配看似是名牌實則廉價的商品,諷刺當代人對於名牌的追求而忽視商品本身的功能,甚至自以為因穿戴「名牌」而變得「高級」的假象。

  快艇頭里七號A則展出一件巨大雕像,有兩個人在進行思考,帶出面對人類當前生存狀態應當如何應對的反思。同時,為讓展覽真正走進社區,展覽利用周邊商舖、牆壁等進行藝術優化,包括一面牆寫有中英文雙語的《天淨沙.秋思》書法,由不懂中文的君士坦丁書寫中文部分及不懂英文的陳顯耀利用谷歌翻譯書寫的英文部分,將中西文化交融展現得淋漓盡致。

  展期至11月19日,開放時間為中午12時至晚上7時。《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