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力將澳門體育事業愈辦愈好

167

  秋意漸濃,澳門年度體壇盛事—第七十一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將於本月14日至17日舉行。本屆大賽車包括7項精彩賽事,來自35個國家及地區的逾180名車手參賽。體育局局長、大賽車組委會協調員張子軒表示,澳門大賽車不僅僅是體育賽事,更是澳門向世界展示的一張亮麗名片,「多個車種一次性呈現」是大賽車特點,相信今年的新賽事FR方程式世界盃亦能為大賽車注入新活力與魅力。同時,他指出:體育局將持續推動澳門體育事業發展,包括打造澳門體育文化品牌,助力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未來將更好推動本澳運動氣氛,進一步擴寬本澳運動員發展空間。

  FR方程式世界盃帶來新機遇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是世界年度賽車盛會,東望洋更是世界賽車界難度極高的賽道,深受車手及車迷喜愛。張子軒表示,得益於各方努力和支持,澳門大賽車既是澳門的賽事盛事,也成為世界車壇傳奇品牌。澳門大賽車已連續舉辦71屆,哪怕是疫情期間都沒有中斷,這在世界範圍內都屈指可數。而東望洋賽道出名多彎且狹窄,難度較高,71年來在這條賽道上留下諸多F1、GT賽、房車賽頂級車手的成長足跡,今年勢必再呈現一系列精彩賽事。今年澳門大賽車繼續有多項國際賽事舉行,包括澳門GT盃–國際汽聯GT世界盃,世界頂級車隊及著名車手雲集澳門,莫他拿、法夫斯、侯夫等名將同場激烈角逐,勢必吸引全球GT車迷注目;澳門東望洋大賽–Kumho國際汽聯TCR世界巡迴賽,作為巡迴賽最後一站賽事,將在澳門誕生TCR的全年世界總冠軍。今屆大賽車最受坊間關注的肯定是首次引入FR方程式賽事。張子軒指出:經國際汽聯評估,認為FR方程式賽事已足夠成熟,未來發展將更好。目前FR方程式賽事主要在全球不同地區舉辦其獨立錦標賽,但仍缺乏一項世界盃賽事,將全球頂尖FR方程式車手聚集一起,爭奪最高榮譽。為促進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發展,更好結合東望洋賽道特點,推動世界方程式運動發展,國際汽聯決定由澳門承辦全球首次且唯一的FR方程式世界盃賽事,與全球車迷共同見證一眾具潛質的FR方程式車手如何征服東望洋跑道。FR方程式世界盃賽事的落戶,對澳門大賽車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而籌備FR方程式世界盃賽事過程中的確帶來不少新考驗。張子軒解釋道:一個新車種落地,組委會需要開展大量準備工作,例如賽前驗車、意外解困、清理方式等都要作出相應改變,同時要配合嚴謹的培訓和部署分工,才能保障賽事順利舉行。FR方程式世界盃將吸引世界頂尖F1及國際知名車隊的年輕車手參與,來澳參賽的車隊亦對主辦方能否提供足夠配套及專業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張子軒續說,今年是澳門特區「雙慶」年,期望大賽車能為澳門帶來更多熱烈氣氛。而今年大賽車賽事除繼續承辦3項國際汽聯國際賽事外,還會舉辦市民遊客喜愛的第五十六屆格蘭披治電單車賽,帶來刺激的街道賽比併;以及舉辦2場路車賽、大灣區GT盃,屆時將有更多本土車手有機會「落場」體驗東望洋賽道。

  澳門大賽車延續多車種特色

  張子軒透露,自10月23日開始售票以來情況理想,今年票價雖較以往有輕微調升,但開售後不到1周時間,往年「熱門位置」已賣出逾九成。與此同時,為促進「旅遊+大賽車」,組委會與本澳3家旅行機構合作推出大賽車旅行套票,銷售量亦比以往上升。今年參賽車手超過180人,較2019年的167人有所增加,可見國際車手及市民遊客都對澳門大賽車賽事保持較高熱情。

  至於是否考慮引進新賽事,或以往舉辦過的賽事是否有機會重返東望洋賽道?他則表示,沒有一項運動會長時間不作調整,只有透過創新完善,才能吸引年輕觀眾及參與者,「奧運會也加入霹靂舞、滑板等項目」。未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賽事將繼續因應世界汽車運動的賽事周期及本澳賽事檔期,積極探討不同的賽事組合,向市民遊客呈現精彩的比賽。

  他提到,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與世界上其他賽車比賽不同之處,是在短短幾天時間內可以上演多個車種的世界級頂尖角逐。未來,將持續致力配合國際車壇發展趨勢,落地頂尖比賽,延續澳門大賽車「多車種一次性呈現」的賽事特色。

  今屆是張子軒首次以體育局局長、大賽車組委會協調員身份籌備大賽車賽事,他透露,從小就非常喜歡觀看賽車,熱愛賽車運動。縱觀世界其他頂尖賽事,大多由專業公司團隊承包賽事運營、運作及籌備等工作,而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上千個工作人員,則來自澳門各行各業,有相當一部分市民參與,憑藉對賽車運動的熱愛,每年都利用公餘時間參與培訓、備戰,參與到大賽車的工作乃至賽事當中,「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這是一種金錢難以購買的獨特文化。」他認為,賽車文化已成為澳門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年大賽車期間都將市民聚集起來,共同為世界車迷呈現一場專業而精彩的比賽,書寫一個個動人的「澳門故事」,澳門大賽車這一品牌也由一代代澳門人歷經71年的堅持參與,歷久彌新。

  澳門大賽車是一項體壇盛事,更是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品牌。張子軒指出:澳門大賽車品牌的建立是一代代前輩的努力,是澳門一張靚麗「金名片」。未來將繼續賦予大賽車體育運動以外的內涵,努力將大賽車打造成獨特的文旅品牌;澳門大賽車正不斷吸引大量遊客、專業旅客及企業VIP來澳觀賞賽事,輻射效能日益擴大,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助力澳門輸出體育文化品牌。為進一步擴展大賽車品牌影響力,賦能非博彩元素發展,局方近年來亦透過開放大賽車形象IP,供澳門本地青年設計師及創業者開發聯乘產品,期望讓大賽車的品牌效益幫助培育新興產業。

  國際賽事豐富體育之城內涵

  今年是「奧運年」,世界各地均掀起體育熱潮。張子軒稱,今年的巴黎奧運會成功舉辦,標誌著國際體壇在疫情後開始重回舉辦比賽正軌。局方今年續積極爭取知名品牌及適合澳門發展的賽事落戶,除了大賽車FR方程式世界盃,還有乒乓球ITTF澳門單打世界盃、WTT冠軍賽,可見澳門正不斷吸引國際一流賽事來澳辦賽,這得益於澳門坐擁「一國兩制」優勢,舉辦賽事審批制度更簡易,背靠祖國帶來的龐大旅客及人力資源,能夠與國際接軌軟硬件配套。

  而國家奧運健兒代表團在8月底訪澳,受到澳門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張子軒指,活動透過多元方式呈現,青少年和市民能親身感受和近距離接觸奧運健兒風采,生動體驗愛國教育,更好提升民族自豪感。代表團訪澳亦對澳門帶來很好宣傳效果,運動員透過新媒體宣傳在澳所見所聞,今年在行程設計上結合「體育+文旅」,並配合澳門社會及經濟發展所需,尤其代表團走進不同的文化片區,體驗文創產品等帶來相當高的熱度和長尾效應,堪比「直播帶貨」,對澳門文旅產業帶來很好的宣傳和促進作用,吸引大中華區的「體育迷」關注。

  局方一直以來十分重視推動大眾體育發展,今年因應澳門大橋開通這一盛事,舉辦「健步行」活動。作為近年本澳重大基建項目,及廣大市民期盼已久的標誌性民生工程,澳門大橋「健步行」活動反應熱烈,吸引逾2.1萬名市民見證大橋落成啟用。對澳門市民而言,這是繼1994年友誼大橋及2005年西灣大橋步行活動後,再次參與穿越跨海大橋的壯舉。局方希望透過康體方式,邀請市民同樂,一同見證澳門發展的歷史足跡。

  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建設「體育之城」,張子軒指出:局方目標是將澳門體育事業愈辦愈好,為推動更多國際體育賽事落戶澳門,致力透過不同體育賽事,結合本澳產業元素,打造澳門的體育文化品牌,助力產業適度多元發展;並將利用好體育平台,發揮好國家給予澳門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優勢,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澳門體育產業更好推動本澳運動氣氛,進一步擴寬本澳運動員發展途徑。

  競技體育大眾體育雙軌並行

  明年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首次由粵港澳3地聯合舉辦,澳門賽區承辦全運會4個競賽項目及1個群眾項目。張子軒指出: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全運會籌備工作,並專設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及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以協調好各方面工作。本屆全運會不僅只是1場運動會,其重要意義更是希望透過全運會,促進粵港澳3地共同發展、政策進一步融合,需要融合人流、物流、資金流3方面,透過合辦全運會的契機,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發展。局方明年「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協助好十五届全運會及殘特奧會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做好全運會場館更新保養、運動員工作等事務。

  他提到,「體育之城」的建設不僅僅是舉辦大型賽事,且要提升全社會對體育的熱愛和參與度。國際上體育產業發展較好的國家及地區中,運動員培養往往離不開產業的承載,局方將培育好體育產業在澳生根發展,多措並舉推動大眾體育發展,促進澳門城市運動氣氛,尤其讓體育融入更多青少年成長歷程。未來在大眾體育範疇,將加強在親子活動領域的工作,透過體育活動吸引及推動年輕家庭與子女一同做運動。

  張子軒自2021年起先後擔任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處長和廳長職務,去年11月起擔任體育局副局長,今年9月獲委任體育局局長。他表示,從跆拳道運動員出身,對澳門體育事業懷有「情意結」,後又攻讀體育教育專業,在教青局工作範疇中,對體育有較多涉獵,包括學界、青少年、學生體育、衛生、藝術、青年發展、大學生綜合發展、學校管理及持續教育管理等。雖然工作崗位有所轉變,但過往經歷對他在工作內容及對工作的理解均有得益,例如透過體教融合方式培育青少年,透過體育政策幫助學校更好發展體育,能夠了解開展合適的項目符合本澳學校現狀,也能了解家長對課後時間創造條件為學生作運動的需求,相信過往的經驗都能幫助他為澳門體育事業發展更好地服務。

  他又提到,體育局人員編制雖然精簡,但團隊十分專業,個個都是「周身刀」既能勝任行政工作,在賽場上也能搖身一變擔任專業技術崗位,這樣專業的團隊助力他快速熟悉新崗位。未來計劃進一步完善建章立制工作,確保資源投放上更精準地支援體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後 記

  採訪尾聲,張子軒分享身為一個父親,他常常帶著女兒做運動,在二龍喉公園可以踩一個下午的雪屐;也會背上裝備,走上兩、三天的山路。他深有體會,要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體育運動是很好的方式,期望未來和更多家庭和孩子參與體育運動,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和益處。《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