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到第三年,本澳中小企在絕境中掙扎求存,各行業都必須面對「生死戰」,在市場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立足。本澳知名汽車代理商新康恆集團同樣面臨經營困境,集團助理總經理葉漢偉坦言,今年汽車市場雖較預計淡靜,但他信奉「汰弱留強」定律,對內,進一步提升公司內部人員素質及車輛維修技術水平,疫情期間沒有解僱過1個員工;對外,堅持定期舉辦車展,將新車訊息第一時間傳遞給客戶,直面逆市積極應變,相信大家同舟共濟必能熬過困難期。
電動車充電收費當頭一棒
葉漢偉形容今年有兩件事「估唔到」,除了經濟持續低迷外,今年7月起公布電動車充電收費亦令人始料未及。他指出:業界支持「用者自付」原則,只是電動車充電收費消息來得過於突然,大家沒有足夠心理準備,因而造成社會較大反響,該項政策甫推出,導致電動車銷售立即「斷崖式插水」,多款新進口電動車驟然遇冷。他坦言,該項收費政策拖慢了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電動車的發展步伐,原本業界雄心壯志,希望可以配合特區政府在銷售電動車方面加強力度,但現在則需要靜待輔助政策及花費更多時間,待社會適應電動車充電收費標準,才能繼續力推普及。
他表示,公司採用多款汽車來測試,結果表明電動車慢充比油車便宜,約1元電費就能行駛超過2公里;但不可否認是中充和快充比汽油車貴,因此,業界打算透過不同途徑反映,冀特區政府推出充電津貼,鼓勵市民使用電動車。
至於電動車充電方面,特區政府環保局和各部門都鼓勵市民使用慢充,公共停車場也不斷增加慢充充電樁,惟澳門受條件制約,公共充電樁分布難以均衡。截至今年9月30日,全澳共有486座充電樁,當中131座為快充、11座為中充、慢充數量最多,為344座。葉漢偉直言,本澳現有近3000輛電動私家車,慢充樁仍供不應求。特區政府預計今年底,全澳有至少2000支電動車充電樁,他認為若特區政府屆時才推電動車充電收費,估計市場反應會相對溫和。
市場假象多數據去偽存真
葉漢偉指,現在市面上存在許多「假象」,例如今年1月份,新增機動車數據看起來不俗,很多人卻不知其中兩大巴士公司共新增200多台巴士;加上去年底開單、今年初出車的數字,反映在今年汽車市場數據「看似非常好的開局」,不少業界都看好今年汽車市場,無奈開局後,市場需求疲軟,汽車成交量亦持續走低。
另外,今年9月份約有300輛新進口電動車登記出牌,驟眼看數字非常理想,並未出現如業界所指「大插水」現象;實際是不少電動車提車等待時間較長,部分熱門車型甚至需要等待超過1年,現時出牌的電動車,有相當一部分是去年底及本年初的訂單,並未能適時反映市場實況。
其三,據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全澳註冊機動車按年上升8%,再次令外界錯覺澳門汽車市場正在平穩發展。但實際上,因為市民買車意欲降低,不願報銷舊車,令到淘汰舊車數字相對減少,故在全澳汽車銷量下跌情況下依然顯示註冊數字有所上升。這些客觀因素表現出來的數據與實際偏差往往被社會誤讀,因此,業界只有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努力反映真實情況。
變通經營突圍變局中成長
車展是新康恆集團今年大力推動的業務發展策略,葉漢偉回憶道,除了受「6.18」疫情影響,一切活動停擺2個月,公司幾乎每個月都舉辦1次車展。他指出:今年營銷狀況比預期差,但工作計劃依然要推進,「尤其是生意差的時候,要做更多推廣工作刺激市場需求」。因此,今年新康恆計劃繼續舉辦多場車展,不斷推出新車,並配以多樣化營銷策略吸引客戶。
說起今年營銷,葉漢偉表示,公司主要從兩個方向著力。一方面對各代理品牌的新車型號進行市場策劃,特別響應特區政府政策,積極部署電動車市場,推出多款新型電動車;另外,亦推出多款新型號混能車,儘管下半年電動車銷情遇冷,但新面世的混能車卻成功吸引消費者注意,某程度上分散經營風險,亦算有所收穫。其次,集團早在10多年前已將目光鎖定車輛維修範疇,並投資大量人力物力,為汽車售後維修打下堅實基礎。近年公司推出各式各樣汽車維修套餐,在疫下汽車銷量大跌的狀況下,維修成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疫情下變局多,經營者也只能不斷適時應變,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順應市場環境。但是對最重視的員工,新康恆始終堅持在變局中給予他們安穩的工作崗位,不曾解僱1位員工,疫情期間上司和下屬、員工彼此之間溝通反而更加密切。另外,疫情衍生的變數也讓員工駕輕就熟的工作產生許多變化,使用每分錢以前都需更仔細考慮,每次車展也需花更多工夫策劃及總結,因為隨時突如其來的狀況,便會令一個籌備完備的營銷方案前功盡棄。
業績下跌,員工工作量卻相對增多,工作中遇到挫折難免有時意志低沉,葉漢偉笑言,疫情下這些變化「反而是件好事」,員工學會在做決定時思考更多,工作精益求精,在充滿變數和挑戰的壓力下,推動公司上下共同進步。
新康恆20多年的持續發展,除憑藉領導層敏銳的市場觸角、多元化的汽車品牌,同樣離不開全體員工的忠誠協作。葉漢偉自豪地說,新康恆員工隊伍較穩定,舊人走的少,新人來的多,管理層更是如是,「我是(管理層)最新那個,在新康恆工作還不足20年。」公司相對穩定的人員架構,令員工更有歸屬感,也讓新康恆更能經受起市場風浪所帶來的挑戰,大家齊心協力共度難關。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