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企業要善用大數據發掘消費潛力

148

  疫後經濟出現新變化,面對消費市場疲弱,消費者理性消費,民生區中小微企要扭轉困局應如何適應變陣?為此,本報專訪澳門經濟民生聯盟主席劉家裕,探討社區經濟、數字化引客等,冀為企業謀求新出路。劉家裕認為粵澳兩地協同發展背景下,本澳需要從全面和科學客觀角度分析社區經濟的發展軌跡。面對新消費模式,本澳中小微企須緊貼時下趨勢,積極進行產品研發和創新,善用AI大數據穩守業務,設法挖掘消費潛力、增曝光;她並建議當局盡快推動非博彩元素投入及落實博企活化舊區措施,帶動不同區域人流,改善社區經濟。

  與內地有差異 提升品質服務

  劉家裕表示,雖然旅遊業復甦令人欣喜,但並非所有商戶都能分享。一些商戶不僅面臨本地客源流失,還受到內地旅客消費模式和訪澳客源結構變化的影響,生意經營艱難。事實上,在後疫情時代,人們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喜好都與疫情前有差異,尤其外部環境不穩定、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居民消費降級、追求服務的性價比更敏感。加上網購方興未艾,居民在購物方面比3年前有更多選擇及途徑,對本澳中小微企經營帶來挑戰。

  粵澳兩地協同發展,劉家裕認為需要從全面和科學客觀角度,分析社區經濟的發展軌跡和未來趨勢,不能把問題簡單歸咎於一兩個單一措施如「澳車北上」、「駕照互認」等。本澳與內地服務市場相互競爭,並非會失去優勢,澳門作為旅遊城市,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發展願景,更有國際化服務能力,無形中對外地區樹立別具一格的城市形象。在此背景下,無論民生或旅遊區份的中小微企需緊貼時下趨勢,重新整理經營思維和策略,想方設法挖掘消費潛力,積極進行產品研發和創新等:「要與內地做出差異化,提升服務、產品的質素、體驗,而非鬥價格,否則前路堪虞」。

  網絡智慧營銷 發掘潛在商機

  現時內地商家為引客,除推出優惠、促銷的傳統手法,線上線下融合成為標配。劉家裕舉例指,近年電商平台普及,愈來愈多中小企使用數字化行銷,透過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台為品牌、產品推廣。但對本澳中小企而言,要積極邁向這些新興的新媒體營銷平台,有感對於任何一個品牌而言,想要提升品牌和增加店舖曝光,透過網絡在社媒的曝光作引流,意義深遠,以及與AI人工智能為伍,透過AI轉化的數據,制訂相應營銷方針,相信能發掘更多潛在商機、客戶。而政策支援層面,當局可考量為中小企架設創新型宣傳平台,協助中小企轉型、過渡,如給予商家提供全新能夠讓消費者快速認購商品的平台。

  「經過疫情,我覺得大家的消費相對疫情前可能會更謹慎,例如過往人們旅遊時聚焦在吃住行等方面,但新消費模式下,文化遊逐漸成為新風尚,我們要設計充滿人文風情文化的路線,以文化為核心,讓遊客深度了解澳門這個文化之城。如何吸引遊客留澳消費增加逗留時間,爭取穩守業務,政商界宜共同合力,針對旅客市場、社區營商環境等方方面面作出更多創新嘗試」,劉家裕如是說。

  支援企業人資 抱團取暖發展

  旅遊休閒業是本澳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帶動其他行業發展的主導產業,要讓旅遊業惠及本澳各行業,劉家裕認為政府除繼續加強與業界及地區商會溝通,共同發掘及凸顯各區特色,例如定制化的旅遊、精品化旅遊產品以及活化舊區,做好旅遊硬軟件及宣傳外,待有關特色逐漸形成為特色街區或商圈,並配合當局引客入區,屆時各行業自然而然可尋得紅利或經營方向。與此同時,也須給予中小企適切的人力資源培訓、支援計劃,從而保障其更好地輸出「質與量」的服務水平。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逐步復甦及深化,政府應持續擴大客源及優化營商環境,盡快推動非博彩元素投入及落實博企活化舊區措施,藉「旅遊+」輻射效應,帶動不同區域人流,從而改善、帶動社區經濟。

  最後,劉家裕強調本澳中小微企經營規模較小,當面對挑戰時,單靠微小經濟體的力量要順利走出經濟困境並不容易。故企業之間宜建立「抱團取暖」的協同效應發展模式,透過合作共贏或多贏等互補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讓「1+1不只大於2」,而協同發展不僅是企業之間資源互送,更重要是大、小企也可共尋出路,共同應對危機。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