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貞冀續增「一條龍」融合生學額

380

  【本報訊】立法議員黃潔貞表示,隨著近年社會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關注程度提高,以及相關評估工作的改善與技術日趨成熟,這些兒童數目呈持續增長趨勢,同時也對相關教育與治療服務供給帶來挑戰。據統計今個學年共有3329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當中2381人為融合生,948人為就讀特殊教育小班及特殊教育班級的學生,總數超過10年前的3倍。如按世衛組織推算,兒童發展遲緩機率約為6至8%來看,數字更可能會繼續上升,且部分潛在個案仍有待發現。為此,她促當持續加強早療及融合教育,以滿足社會需求。   

  在0至3歲的早療服務上,近年當局已加大評估及治療方面的投入,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和康復治療中心初診輪候縮短至平均4周。不過,部分家長反映由初診到第一次治療,仍需近半年時間,加上後續治療的種類與密度等,與他們理想上仍有一定落差,部分會選擇自費到私營醫療機構或外地治療;又或只能透過家長自學一些技巧,增加對子女的訓練,這些都為他們經濟與身心帶來沉重壓力。

  此外,兒童進入適學年齡後也會迎來各種考驗。雖然現時已有46所公、私立學校實施融合教育,當中20所為「一條龍」學校。但由於需要更多設施設備、人員培訓,資源老師或其他專門人員等方面的投入,不同學校所提供的融合教育資源與學額上仍有落差。最近不少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反映,有提供融合教育的「一條龍」學校學額不足,因找不到合適的學校而感到十分徬徨。到入學後,則因個別化教學、課後輔導或補習服務較為資源緊張,部分融合生無法跟上學習進度,令課業及升學情況與一般生存在差異。

  對此,她提出以下質詢︰

  一、面對特殊需要兒童數目的持續增長,為更好滿足他們在治療上的需求,並減低公營及資助機構的服務壓力。請問當局可會研究增設外出就診費用補貼措施的可行性,增加這些兒童接受治療服務的選擇和次數,把握治療黃金期?

  二、為提升融合教育的質與量,當局可否透過簡化及主動協助學校申請「融合教育資助計劃」,透過培訓增加合資格的特殊教育老師,提升巡迴支援老師數目與駐校時間、優化教學空間與設備,更充分掌握校內融合生處境和學習情況?同時會否增加「一條龍」融合生學額,滿足家長與相關學生的需求?

  三、為減輕家長在照顧與教育有特殊需要兒童時的壓力,並讓相關兒童在課業與升學上得到更好的銜接,當局在支持民間機構舉辦更多家居訓練指導、身心紓壓,以及針對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課後輔導及補習等服務有何具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