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自2005起致力推動融合教育發展,本澳相關評估工具以及支援日漸成熟和提高,工作值得肯定。然而,根據教青局數據顯示,本澳非高等教育融合生的人數,於過去5個學年平均每年增長約200人,至2022/2023學年共有2381人,當中超過五成集中在小學階段;而隨著篩查工作的完善,社會及教育界均預視具支援需求的兒童人數將持續升高。因此,融合教育的發展和成效受到各界的關注和重視。為此,立法議員馬耀鋒促提高融合教育資助計劃的資助額,以助力學校聘請相關人力資源;縮短學生評估流程,加快有需要學生盡早得到支援。
馬耀鋒表示,在師資方面,當局雖表示透過開辦培訓課程,助力超過3900名及500名教育人員分別取得融合教育及資源教師證書,亦了解政府在融合生與資源老師的比例上設有建議指引。
但有意見指出:學校在招聘融、資老師上面臨困難,或僅由1、2個資源老師負責整個教育階段融合教育 輔助措施,致使本澳在融合教育上出現不均衡的發展狀況,亦令融合生無法得到充足的輔導和支援,當局有必要進一步關注相關人力資源的供 應及分配問題。
此外,據教學人員意見反映,現時融合生評估的需時過長,指出未經評估的學生,在入學後須經過4個月的觀察期,即最快要到新學年的1月份,方有資格向教青局申請評估,待局方批覆後再向兒童綜合評估中心申請輪候,待評估報告發出後方可成為融合生,整個流程接近1個學年,令有需要的學生未能得到及早支援。
另一方面,學額的增加亦是社會關注的重點之一。參考上述數據,現時超過1300融合生集中在小學階段,而初中階段為530人,可見未來在中學融合生學額上將面臨巨大壓力;雖政府強調會按實際需要推動更多學校實施融合教育,2022/2023學年亦增加4所「一條龍」的融合教育學校,但針對融合生人數持續增加的實際情況,當局有必要針對融合教育的未來發展制訂新增學額目標。
最後,融合教育在本澳已實施接近20年,本澳教育系統亦已對相關理念開展大量實踐工作,在全球對融合教育發展日益重視的大趨勢,本澳的融合教育亦有需要從資源投入的鼓勵措施,總結過去的實踐經驗,推動本澳整體融合教育朝下一階段發展。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在教員人才供應及分配方面,請問當局針對現時教學人員與融合生的配置上有何優化計劃?當局又會否因應相關比例調升現時融合教育資助計劃的資助額,以助力學校聘請相關人力資源?
二、針對有意見反映學生評估流程需時過長的問題,請問當局是何改善並縮短相關評估時間,讓有需要學生盡早得到支援和幫助?
三、請問當局對過去20年融合教育的實施,是否有計劃開展調研及總合工作,並為未來融合教育制訂清晰的發展規劃,提供相關教育及輔導的目標框架,並設置新增學額等工作指標,以推動本澳融合教育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