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工務範疇施政方針辯論答問撮要

557

  房屋政策

  立法議員黃潔貞:A區經屋周邊配套能否與經屋同步落成。取消青年首置,夾屋擱置,未來青年人置業問題如何思考?

  梁孫旭:夾屋計劃暫停有何科學依據,何以得出沒有夾屋的需求?

  李靜儀:5階段房屋政策突然暫停夾屋,經屋與夾屋根本性不同,夾屋甚麼條件下重開要交代清楚,若一段時間不開放夾屋申請,應檢視經屋政策,容許已上樓家團可以置換一次經屋;經屋應合理訂價。有否調研夾屋是否真的沒有需求?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A區有1個公共設施比經屋先建成。夾屋暫緩興建,若大家共識有需求隨時可以重開,夾屋的規劃沒有停,有需要可以加快做。經屋恆常申請並非我拍板的,要修改經屋法。經屋調整收入上下限是依法施政。經屋價錢是土地加溢價金加行政成本。

  李良汪:能否縮短社屋上樓期至2年甚至更短?

  羅立文:完成A區等4個社屋項目,社屋上樓時間不是問題。

  城規都更

  黃潔貞:都市更新祐漢舊樓更新進度如何?有否舊樓運用新通過的都更法?

  羅立文:都市更新不是靠政府,主要靠小業主,若沒有重建申請意願,政府和都更公司都沒有辦法,有收到少量都更規劃條件圖申請。沒有打算成立市區重建局。

  林倫偉:原狗場改建市民運動公園的預算如何?興建過程中,當局如何考慮相關車流和完善交通安排?

  羅立文:狗場是大規劃,因剛剛啟動,近期簽合同,公司下月提交初步研究,但實在是十分初步,現階段不宜談價格。如此大工程對周邊一定會造成不便和滋擾,但會分開一部分一部分去做,盡量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葉兆佳:氹仔中區-2規劃細規可否快些出台?

  羅立文:前天判了標,「二五規劃」已經全部啟動。

  交通運輸

  黃潔貞:為何輕軌東線預算增加90億?新招標的士投入運作後能否解決打的難問題?巴士路線規劃如何優化,令居民可以搭到巴士?

  羅立文:超支超時已解決;90億不是增加預算超支,是判給分年利用。增加500輛的士不能解決問題,要逐步做,巴士數量要平衡。

  鄭安庭:交通範疇明年會有多少電子政務項目加入「一戶通」交通事務局有4個交通APP,能否全部加入澳門出行APP?希望增加街道泊位長度。部分路口有4條斑馬線,能否整合成斜行斑馬線?政府調升7個公共停車場收費,增加居民生活壓力。修改道路交通法會否引入扣分制度?

  羅立文:街上車位數量只會減不會加,用以擴闊行人路。短期內會向立法會介紹道路交通法。

  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4個交通APP分工清楚,街道車位計劃加大長道,但車位數量會減少。

  梁孫旭:「澳車北上」完成預約後才能約下一次,第二階段優化安排有何部署?不同驗車能否聯通?

  羅立文:短中期內沒有啟動「澳車北上」第二階段優化方案。粵港澳3地驗車聯通短期內不會有結果。

  李靜儀:不認同經濟剛復甦下公共停車場加價,加價是否有助分流?夜間停車場大量車位空置,為何夜間泊車要加價?希望政府暫緩加價方案。輕軌與巴士沒有任何轉乘優惠,未來有何營運方案,如何與巴士銜接?

  羅立文:澳門泊車費用比其他地方便宜,調整日間收費就要同時調升夜間收費。有討論巴士輕軌轉乘,但與私營的巴士公司「傾唔掂」。輕軌營運以後再回答。

  王世民:如何做好澳門國際機場至不同口岸的接駁,以便更好接待國際旅客?

  民航局局長潘華健:國際機場已恢復往返氹仔客運碼頭海空營運服務;正研究推進橫琴(口岸)值機中心的建設,流程仍在細化,最終目標是提高旅客的體驗。

  羅彩燕:長遠是否應要考慮引入智慧技術逐步升級系統替換目前仍然依賴人手清車、人手指揮交通?會否研究引入閃燈斑馬線技術?

  林衍新:智慧交通系統澳門與鄰近地區大同小異,大家都是用熱能、微波、雷達、GPS,本澳已有63%路口裝設智能交通燈,當局會繼續推進有關工作,估計今年底會再增加18組。

  電腦系統需有處理過程,需要先把路面清理;交警介入就跳過了該步驟,即節省了幾秒,令整個區域可以在其控制下節省警力。當局會研究引入新系統,但要小心處理。

  梁孫旭:輕軌各線路開通後會增加多少額外預算?轉乘服務、電子支付如何優化?未來的士服務會否加入網約功能?巴士收費能否區分本地居民和旅客?第四條跨海大橋通車後,以及蓮花大橋,於颱風天能否在一定風速下通行?輕軌會否延伸至青茂口岸?

  羅立文:預算58.8億港鐵合同,明年結算時不會超過50億,包括明年媽閣站營運。東線和現有線路,檢視電子支付問題。現行法律不容許的士網約。颱風天市民不應該外出。樂觀短期內中央會批出關閘三角形地填海。

  龐 川:驗車問題捉襟見肘,難以應付,能否推出粵港澳3地都認可的驗車套餐,減輕車主負擔?

  羅立文:理論上可以,但可能需時商議,粵港澳3方面要達成共識需要很長時間。

  李振宇:隨著橫琴口岸二期車道運作逐步順暢,是否有條件與內地協商澳車經橫琴口岸北上的可行性?

  羅立文:上月行政長官已經回答,這方面沒有可以補充的。

  李振宇:新城A區路網道路連接澳門半島興建進度如何?

  羅立文:預計下月建成,明年1月往人工島應該有兩條路可走。

  陳亦立:會否關注及解決離島醫院可能出現的「停車難」問題?

  羅立文:停車場有兩個部門,部分給公眾,部分給醫院,每幢樓都會有停車場。

  林衍新:短時間內會盡快開放,離島醫院會有590個私家車位和480個電單車位開放給公眾使用,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前往。

  陳亦立:跨境運營車輛協議落實情況如何,有何具體措施完善粵澳跨境交通服務?

  羅立文:普通的士「黑的」不能去橫琴和香港,協議是針對跨境出租車。

  林衍新:與廣東省簽署跨境巴士和出租車協議,釐清歷史遺留已批核的跨境車輛牌照,下階段將在短期內發出跨境巴士准照,出租車方面正努力推動。

  高錦輝:行車天橋相繼落成,能夠在平時疏導A區與市區的交通,但留意到,「大賽車」期間,A2、A3這兩座行車天橋的友誼馬路或港澳碼頭連接點將因為位於賽車跑道而關閉,對此有何考慮?

  公共建設局局長林煒浩:A2連接橋落腳位並非在漁翁街,A3連接橋在友誼大馬路附近有數個出入口,雖然大賽車期間個別路口會封閉,但會有臨時措施,整體出入不會受到影響。

  高天賜:內港大型工程對市民、商戶生活營商影響很大,未來如何加強監管?以及本澳路面不平坦應要注視。

  羅立文:個人「又行路又揸車」,雖然路面「唔係好好」,但唔認為「咁差」,各部門會協調盡量做好。

  內港今年初同步開展3項工程,的確會「亂」,最後的工程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結束。下階段近十六浦的工程,將「封埋」新馬路的路段,「將比今天更差」,希望公眾「耐性捱到2025年」。

  顏奕恆:「澳車北上」第二階段措施時間表?在申請名額上會否設靈活機制?

  羅立文:目前「澳車北上」共有2.5萬人登記,難以因個案情況調整有關安排。

  顏奕恆:現時正處經濟復甦期,居民收入未見調升,停車場加價無疑增加居民生活負擔。可否介紹一下整體調價的機制?未來會否設定檢視時間?

  羅立文:公共停車場泊車費於2015、2016年至今未調整過,全澳現時約有70個停車場,而將調整的7個停車場僅佔10%,當中6個仍在研究加幅,未有落實加價的時間表。過去疫情3年期間,澳門多了4500部車,車輛每年逐步增加,反問車主是否「真係畀唔起?」

  顏奕恆:當局如何優化過路設施,在斜行式過路設施及斑馬線規劃上有沒有規劃?

  林衍新:現時本澳有6條斜行斑馬線,實施情況相當理想,明年計劃在北區增設3條斜行斑馬線,屆時會與坊會及交諮委討論落實。

  顏奕恆:現時在節假日期間,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北上車輛出現較多等候時間,會否考慮與廣東省、香港加強溝通,減少本澳居民北上進出關的時間?

  林衍新:正與內地有關部門密切協調,倘有進一步消息便利車主時,會盡快公布。節假日時可見港珠澳大橋口岸有塞車問題,短期內若具備條件,會在澳門出行APP加入內地口岸方面的出行訊息及視訊,讓市民更容易掌握出關情況。

  高天賜:輕軌經西灣大橋下層行車通道通車的安全問題,若有事故誰負責,會否設有保險?

  林煒浩:西灣大橋通行輕軌絕對安全,已聘請西灣大橋原設計師作結構複核,荷載方面完全安全,且西灣大橋已安裝結構監測系統,在過去11個月試車的監測數據完全無異常;西灣大橋通行輕軌的消防策略完全通過,亦通過第三方驗收,保證西灣大橋下層行車通道輕軌絕無問題。

  王世民:新一批的士牌會有多間公司中標,關注未來會否有統一的召車服務平台,並延伸至現有黑的。

  林衍新:交通局計劃擴展局方的手機應用程式功能,包括通知市民在路面的士數量,而未來新的士牌照落地後,或可自行透過組合手機應用程式,包括加入黑的等,惟的士不能因此增加服務費。

  梁鴻細:有關輕軌規劃的情況如何?

  羅立文:輕軌不要太貪心,先解決(關閘)「三角形」土地,慢慢再到關閘,再考慮青茂,暫時就不要想太遠了。具備條件的話輕軌一定會接駁巴士站、步行系統。

  馬耀鋒:「澳車北上」會否採取更積極措施進一步改善現況?第二期優化措施可否研究引入配額方式,或分流北上澳車到其他口岸?如何做好澳車港車的分流措施?

  羅立文:無論第一期、第二期,都會不停恆常觀察,政府會適時優化。

  馬耀鋒:公共停車場調整收費是否有助提升流轉率?

  林宇滔:部分空置率較高的公共停車場加價是否合理?

  羅立文:任何東西都免費就最好;停車場調整收費相隔多年,且並非全澳公共停車場加價,只是加7個,當然好多人受影響,但好大影響咩?想強調現有70個公共停車場,只是10%加價。

  林倫偉:林茂海邊馬路空中走廊進度如何?會否與沙梨頭北街行人天橋連接,擴大效益?

  羅立文:林茂做到八八九九,但其中涉及私人大廈。

  林煒浩:林茂海邊馬路及蘭花前地行人天橋工程進展順利,預計明年第二季可以連通,但始終要打通整個林茂塘空中走廊便需要私人地段業權人配合,當局會積極與工務部門溝通。

  林宇滔:會向司長提交巴士路線、步行系統的意見。東北大馬路空中走廊建設規劃如何?

  羅立文:歡迎提意見,政府會收集大家的新想法和意見。

  林煒浩:東北大馬路空中走廊會分3期開展,首期為《澳門日報》大樓到長者公寓,距離約600米,當局會馬上啟動招標程序;第二期為黑沙環公園,會配合市政署重整公園時建立風雨走廊,並連接輕軌東線車站;第三期為勞動節大馬路和馬場東大馬路交界,稍後將優化方案設計。

  邱庭彪:重型客車司機年齡上限65歲,會否為超齡客車司轉業成為的士司機?

  羅立文:沒問題,但要考慮年紀大是否適合當職業司機。

  林衍新:會與各界別合作,加快的士人員培訓。

  李良汪:公共停車場電單車泊車率低,要想辦法善用公共資源。

  羅立文:路面應減少汽車、電單車泊位。

  張健中:機場擴建後成效如何?海外聯航構建、接駁交通服務有何進一步優化方案?

  潘華健:疫情變化後需重新估算。部分航企已有歐美聯程服務,可藉旅乘航班經停。機場公司疫後已恢復各口岸直通快線。

  陳浩星:航空活動法法案通過後,料有其他航空公司進入澳門,是否有機會將澳門作為國際航班中轉站?是否能作出說明?

  潘華健:會繼續通過開放的航空運輸政策,採取靈活航班審批措施,為業界創造良好營商環境。新法實施後,希望可以善用航段資源,透過良性競爭,按照市場成熟程度逐漸擴大航線網絡。

  胡祖杰:輕軌媽閣線在原有配套設施上是否有其他規劃?第四通道落成後會否取消西灣大橋電單車專道恢復汽車3線行車?輕軌維護收支是否有更多安排?

  羅立文:沒考慮。取消西灣大橋電單車專道機會不大,市民已經習慣使用專道,重新恢復汽車3線會好「大鑊」,給了出去的東西很難拿回來。

  胡祖杰: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和填海計劃如何?如何推動業界發展新航點?

  潘華健:今年內基本完成填海工程計劃,現編製填海施工詳細計劃,估計2024年下半年動工,至2030年完工,擴建後希望年處理1300萬人次的能力。

  胡祖杰:未來大潭山周邊交通網絡規劃如何?

  林煒浩:大潭山隧道一邊會連接澳氹第四條大橋,出口連接機場大馬路,向西至偉龍馬路。大潭山隧道計劃明年啟動工程。

  環境保護

  施家倫:政府從哪方面做好減碳規劃和路線圖,澳門要建設演藝之都、體育之城,舉辦大型活動會否加入碳中和綠色指引?電動車有否充電使用指引?

  羅立文:環保工作會做,問題是對方是否配合。電動車數量增長較慢,數量仍不足1萬輛,會繼續宣傳教育。

  環保局局長譚偉文:會推動車輛減排配合國家政策,對展會活動會有指引。

  李靜儀:有何措施處理經濟復甦後固體廢物與污水量將大幅增加?

  羅立文:固體廢物和污水只有少量增加,與2019年相若。

  龐 川:過去1年做了甚麼措施推動職能部門配合環保政策,未來打算怎麼推動?

  譚偉文:一直推動公共部門及機構能源效益評估計劃,制訂耗能的參考指標,部門人均耗電為每年3000度或每平方米150度。參加的部門愈來愈多,2022年有46個,基本達標部門超過八成。正與公共部門合作推動能源審核,制訂綠色建築指引,推動各公共部門安裝太陽能光伏板,今年在跨境工業區污水廠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預計每年能節省13%電費。

  龐 川:能源效益計劃,澳門能否有明確標準,是用他人的還是訂定自己的?

  譚偉文:市面售賣的電器主要來自香港及內地,或歐盟地區,均有其能源標籤;考慮到澳門自身市場規模小,暫沒有制訂能源標籤計劃,但鼓勵使用者選取能源效率高的電器。

  黃顯輝:未來會否考慮推出更多資助計劃,加大力度針對電動車充電配套,鼓勵車主更換電動車,助力國家達到雙碳目標?

  譚偉文:汰車會有第三階段計劃,擴大資助範圍。

  梁安琪:限塑工作成效如何?日常巡查中有否發現一次性塑膠產品,如何防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進口本澳?是否有訂定本澳入口的可降解塑膠標準?

  譚偉文:2021年與2018年比較,減少了34%的塑膠購物袋,個別行業如超市、便利店、餅店減幅超過七成。塑膠餐盒每年少了2300萬個、吸管1600萬支、攪棒290萬支、膠刀1000萬把、膠叉2500萬把、餐碟300萬隻。會作中期評估,決定下一階段工作。也會有日常巡查工作,會和海關合作,堵截違例入口。

  梁安琪:當局會否檢討全澳推行強制性垃圾分類措施?還有哪些措施可以促進全澳廚餘回收?未來有何措施達成環保規劃目標?

  譚偉文:會透過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處理工商廚餘。會增加回收網絡和啟動先導計劃,做好回收工作。

  梁安琪:是否會在原有的電動車中長期推廣計劃,配合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羅立文:共有2200個公共充電樁,但只用了約一半,每日約有500輛車充電,充電樁有足夠供應,短中期內不是問題。

  譚偉文:充電樁暫時足夠,會適當增加。私人樓宇方面修改了相關要求,今年10月1日起,所有私人入則在建築物停車場將電纜拉至車位,只需向電力公司申請電表,解決了現在安裝充電樁的困擾。

  陳亦立:未來否考慮效法內地,制訂好充電樁配套工作?

  羅立文:私人充電樁需業主自行達成共識,政府無法插手。

  馬耀鋒:會否主動與法務部門爭取或溝通有關私人停車場電動車充電椿的修法?

  羅立文:私人停車場設充電椿相信要修改民法典,但民法典不是運輸工務範疇。無太大技術問題,問題在於電力公司可以供電,但大廈從上到下及車位的業主都要承擔支付費用,需要業主達成共識和願意夾錢。

  梁鴻細:生態島會繼續研究建設方案,2024年應未能起步建設,請問政府是否代表墮性建築廢料堆填區已飽和的問題經已緩解;大潭山隧道開工所產生的土石方如何處理?

  羅立文:堆填區暫無逼切性,明年機場擴建大概會用逾400多萬立米的堆填材料,希望明年堆填區會有大進步。

  林煒浩:以過往九澳隧道工程的山石為例,大潭山隧道開工所產生的土石方視乎質量可用作石堤或在粉碎後用作行人路路基。

  邱庭彪:除了免稅,會否對油電車輛增加其他政策以吸引市民使用環保車輛?希望政府介紹中水規劃設計。

  羅立文:油電車有稅項減免。

  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中水首階段以沖廁為主,主要服務有雙管網的區域,包括石排灣公屋和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目標2030年中水產量為自來水的5%。

  崔世平:能源規劃有否考慮氫能供應?

  羅立文:要綜合考慮技術和成本,明年會開展相關研究。

  李良汪:何時有電動車推廣計劃?

  張健中:電動車推廣有何規劃?

  譚偉文:會制訂電動車推廣政策。

  張健中:如何進一步提升本澳作為宜居宜遊城市?

  譚偉文:將會在水、空氣、固廢控制訂定策略。

  葉兆佳:氹仔碼頭使用率較少,部分面積是否仍考慮用作機場第二航站樓,計劃是否擱置?外港碼頭和氹仔碼頭未來如何充分利用空間,是否有的碼頭要改變功能或用途,以配合城市發展?若客運減少是否可以用於促進遊艇自由行?

  羅立文:機場復甦比較慢,旅客只有2019年的一半。明年下半年開展填海工作,前期工作已經全部搞定,但因機場復甦慢,所以T2第二航站樓工程暫緩,但隨時可以開波。兩個碼頭同意是個問題,但暫時沒有看法。

  黃穗文:遊艇自由行進展不很成功,透過粵澳聯繫工作小組一直有跟進,最大問題是澳門到內地的遊艇要交關稅類似的抵押金,內地來澳的遊艇基本可以進行,但每次出境涉及清關等費用,導致意欲不大。澳門已經開放了所有的條件,有足夠接待能力,如何進一步推進還需要各方推動。

  其 他

  鄭安庭:公屋商舖空置原因?

  羅立文:公屋只有29個空置舖位,短期內會再開標。

  梁孫旭:固網牌照年底到期,政府有何部署?

  羅立文:會延期現有合同,現在沒有條件回應太多,現屆政府任期內會有結論。

  龐 川:衛星電話、通訊電訊問題,是否有條件做到法律未行先可為?

  羅立文:下月會到立法會介紹無線電通訊法。

  李振宇:當局有否預計承接全運會部分項目可能吸引多少旅客來澳。公共交通能否應對旅客增加帶來的交通壓力,有何措施應對?

  羅立文:有多少人不知道,運輸工務當局主要是配合其他部門,信得過其他部門,相信交通一定頂得順。

  李振宇:生態島項目建設進度如何?整體規劃和建設藍圖如何?

  羅立文:生態島應該會建設到明年下半年,現時沒有詳細時間表,因項目較大,不確定因素較多,應該逐步逐步走,目前階段會進行到下月底。

  黃顯輝:澳門機場擴建進度如何?如何推動澳門機場配合國家發展大局?

  羅立文:明年下半年應該啟動機場擴建填海工程,或許是明年第四季開工,有小小機會第三季。

  黃顯輝:都市建築法律制度生效,目前樓宇共同部分檢測資助計劃的工作進度如何?

  房屋局代局長郭惠嫻:批出55幢,涉及金額約800多萬,佔整體樓宇維修基金數字不算顯著,有的樓宇會直接申請其他各項維修資助,不需要做檢測。

  黃顯輝:特區政府編製了海洋功能規劃的相關草案,並針對草案諮詢中央意見,有關工作進度如何?

  羅立文:下月會公開諮詢,之前的程序已經全部搞定。

  陳亦立:未來是否採取特別措施,平衡市場,避免競投出價惡性競爭,包括改善工程投標評分機制,如用中位數計算?

  羅立文:今年共會出17個公開招標,數目是幾千萬,稍低一點的會是邀請標,價低者得,大點的工程會做資格預審。沒有工程惡性競爭的印象,規劃、服務競標方面會有,但暫時未找到解決方法。

  馬志成:2025年全運會的籌備工作,現時公共建設局和交通事務局在籌備全運會的具體負責項目及進展如何?

  羅立文:不會增建新體育設施,但會優化原有的體育設施,並加強綠化。

  林煒浩:正進行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的維修工作,共有3項工程,包括更新周邊老化的渠網,預計明年下半年全部完成。

  林衍新:全運會期間會做好交通接駁,以配合組委會、運動員及旅客出行。

  高錦輝:氣象局將由現時4處5組調整為2廳6處,關注氣象局改組後可否提升雨量預測準確度?

  羅立文:不要希望氣象局改組後會有很大進步,因為人員數量和工作內容基本不變,唯一是優化內部安排。「雨好難估」,希望市民理解。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局長梁永權:局方改組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各類預警及預報工作,拓展相關服務,提高預警信號的發出效率及質量。至於粵港澳合作方面,以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作為基礎,與中國氣象局、粵港澳氣象部門保持緊密合作,共建監測設備,引入先進預報技術,建立惡劣天氣訊息交流,未來將加密加強3地間的合作交流。

  高天賜:在不能增加人手的情況下,是否有部門不聘用勤雜人員,而以私人保安替代工作?

  羅立文:非不願請人,只是收到指示運輸工務司範疇只可維持3402人的額度,必須遵守。屬下部門疫情期間的超時工作補償「肯定全部找曬」,沒有拖欠。

  馬志成:大型活動、演唱會的電訊服務安排是怎樣?

  郵電局局長劉惠明:現時本澳舉行大型演唱會、大型競技賽事時,電訊營運商會因應活動與主辦單位就賽事、活動的規模、場地及參與人數等共同商議,以因應需求在舉辦活動期間網絡擴容或加設網絡設備。

  梁鴻細: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仍未動工的原因?

  林煒浩:相關圖則接近尾聲,因要在十字門水道施工,要與鄰近地區協調施工安排及監察方案。按計劃明年會進行工程,且項目會分階段開展,因圍堤會影響周邊情況,特區政府會按相關安排啟動招標程序。

  羅彩燕:石排灣商舖空置問題持續幾年,至今仍超過四成空置率,超過30年的法令政府還沿用。接下來的長者公寓、經屋群商用舖位招標,是否應該考慮修改相關法律,除價高者得,是否可以加入其他靈活例外條件?例如因應不同服務供應、區內群體收入、消費水平來進行租金調整?而為鼓勵更多商戶進駐、鼓勵更多商戶增加本地就業,能否夠根據投標商戶,聘請多少本地就業職位來提供租金優惠?會否考慮參考市政署街市攤位方式,研究分割成更多的小商舖,向本地青年人提供創業機會?

  羅立文:前年疫情時完成望廈社屋,由於地點好,開標的舖位全數租出。有關29個空置舖位,大部分是曾經租出退租,短期內會再開標。因此,不是法律問題,是市場問題。

  新土地法不容許直接判給,必須要公開招標。

  羅彩燕:會否釋出土地資源供回收業產拓展產業鏈?

  梁鴻細:獲邀競投公共工程的公司會否低價惡性競爭影響工程質量?

  羅立文:工程不存在惡性競爭,價格保持在差不多水平。

  梁鴻細:電訊專營公司的合同必須以短期方式延續,由於短期延期的合約,將會影響固網企業的投資計劃,因為固網的電訊服務會影響智慧城市的建設,固網的服務要求提高,電訊設施安全防護標準,網絡安全要求都要優化,牽涉大量投資,希望政府盡快公布相關計劃的時間表。另外希望政府介紹電訊業改革的工作內容。

  羅立文:現時的合同延期多少少(時間),無特別要求,不是新合同,但希望爭取小小時間找一個新的方法檢視電訊的範疇。

  林宇滔:有關的士問題投標的投訴問題,質疑存在違規行為,需要廉署跟進?

  羅立文:今次是新的士法第一次招標,開標不容易,同事開標有不少壓力,希望大家體諒。的士法是新法,今年通過新行政法規管理公開招標,40個標書中接納了21個,制度包括聲明異議、上訴。開標有機制,「不用下下叫廉署」。

  馬耀鋒:澳門未來如何在規劃中提升人均陸地面積達到理想水平?在提升人均公共開放空間面積上有何具體規劃?當局會否恆常公布或更新相關數據?會否將人均公共開放空間指標納入城市規劃的指標,在未來推動舊區重建時有更多指標作參考?

  工務局局長黎永亮:澳門受舊區開發限制,總規已盡量規定部分區份要增加陸地面積;另外,新區、海濱地區都盡量增加公共開放空間面積,其實已經將人均陸地面積由人均兩平方米增加1.6倍至3.6平方米。由於澳門實際情況與其他地方不同,不能作直接比較。

  梁鴻細:何時決定興建擋潮閘及有否其他治水方案?

  羅立文:擋潮閘做了不少研究,短期內不會考慮建擋潮閘,待完成內港工程後再作檢視。但會與澳大合作做仿真研究模擬,再看看有無需要做擋潮閘或其他設施。

  崔世平:冷煤應用方面,危險品運輸費用貴,業界希望政府參考香港法例,令澳門與香港同步。

  譚偉文:已建議部門禁止不合規格機具進口,會推動部門參考香港。

  李良汪:政府要有政策和鼓勵措施推動大廈成立管理機關。

  羅立文:完全同意,但要衡量幫至甚麼程度。

  謝誓宏:司長對於掘路問題有何想法?會否與行政法務司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

  羅立文:跨部門掘路問題,目前與市政署合作無問題。

  林衍新:今年來說當局與市政署建立的道路工程系統初見成效,掘路率有所減少,未來會繼續優化。

  李良汪:土地管理部門能否平整好閒置土地?

  羅立文:清潔土地是動用部門預算,故要選擇性做工作。

  謝誓宏:會否針對泊車率相對較低的停車場劃分時段收費?會否統一停車場收費模式?

  羅立文:停車場的優化,收費設施不是政府付費,是管理公司付費,近年更新設施都是管理公司付費。管理公司的收入來自停車費。當然,這並不是調整收費的藉口。

  林衍新:目前54個停車場都有無感收費系統,所有停車場都可以電子支付。

  謝誓宏:當輕軌行走西灣大橋發生問題有否保險?

  羅立文:當然橋無保險,輕軌公司可能有。

  張健中:下一步加大運用數字技術建設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有何舉措?

  林衍新:澳門出行APP已經強化、優化多項功能,包括引入香港直通巴士以及深圳經香港直達澳門直通巴的資訊、網上購票功能,未來會配合旅遊業發展在購票、資訊等方面加入約10個功能。

  宋碧琪:建築業反映疫情後「搵食艱難,冇工開,公共工程又冇得做」,請問當局明年有多少私人工程推出?

  羅立文:本澳現時有61項公共工程正進行,相關工程總值超過1億元,但由於本地工程公司規模小,技術有限,對大型工程未必能承接。

  宋碧琪:明年會否有賣地計劃,會否設恆常化土地拍賣機制?

  羅立文:「邊睇邊行」,會按照市場推出土地拍賣。

  宋碧琪:在環保車上,當局會否推出充電補貼優惠?

  羅立文:不提倡補貼,未有計劃推出充電補貼。「澳門人係咪咁慘,我唔覺得,澳門人擺喺銀行嘅錢有7000多億,錢重多政府,買得架車自然養得起車」。

  何潤生:目前本澳斜坡日常巡察情況如何?

  林煒浩:斜坡安全工作小組持續對本澳斜坡開展巡查工作,現時本澳風險斜坡有279個,較2020年增加19個,全部為中低風險,而高風險斜坡僅得1個,在私人地段。

  陳浩星:工程和市容兩者的平衡,明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是否會整治市容迎接回歸?

  羅立文:同意街道美化,但很難平衡市容和工程,澳門存在景觀問題,但我已經投降了。

  陳浩星:修改交通道路法擬完善甚麼問題?請介紹海域使用法立法工作及方向?

  羅立文:交通問題人人都是博士、人人都有意見,下月一定會到立法會介紹,但很難傾。海域使用法下月底啟動公開諮詢。

  胡祖杰:建議加強全民氣象知識科普宣傳,幫助大眾了解氣象知識,加強全民防災減災工作。

  羅立文:宣傳教育一定做多點。

  胡祖杰:有哪些措施鼓勵業界加快工程數字化建設?

  林煒浩:參與設計的本地公司有21個,73人進行工程數字化設計,一直推進這方面工作。

  葉兆佳:澳門建設數據中心,是否不打算明年進行,何時開始做?對外通訊基建,港澳直連光纜系統時間表如何?

  羅立文:數據中心會做,不會用很長的時間,會做1個關於數據中心的行政法規。

  本報記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