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倡建立土地儲備管理制度

293

  【本報訊】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昨召開會議進行分析及討論關土地保障議題。主席崔世平及秘書馬志成在會後指出:本次會議主要圍繞政府早前在2024至2028的產業規劃中對於土地保障的要求,致力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所提出的商業區、工業區及旅遊娛樂區3類主要經濟產業用地布局,從而為不同類型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土地空間。議員向政府提出3項建議供政府參考,包括建立土地儲備管理制度、啟用臨時使用土地制度以及實施土地複合利用。

  委員會是次主要圍繞4個問題作討論:一是工務部門目前規劃土地的工作量龐大,土地規劃工作相當複雜,故難以及時保證資訊透明度,和同步公開相關資訊。二是土地規劃所涉及的需求各不相同,而不同地理位置對於需求的影響亦十分巨大,目前政府持有的儲備用地大多位於離島區,部分公共設施的規劃需求諸如停車場、餐飲等需要在居民生活區域建設,造成土地需求與供給不匹配。三是土地管理部門無法自主決定如何使用儲備土地,需要與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充分溝通,需作出大量工作。四是在土地增加供應量方面,工務局作出相當大的貢獻,積極調動土地的兼容性,靈活實施兼容性相關措施,例如在居民區不應有工業用地的情況下,靈活地將商業區融合至居民區,同時帶動商業土地規劃的實施。

  建立臨時土地批給制度

  對此,委員會提出3項建議:一是應建立土地儲備管理制度,旨在更好地管理閒置土地。目前部分閒置土地存在管理不善之況,導致資源浪費與低效利用。透過完善的管理制度,可明晰土地歸屬與責任,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恰當關注與處置。此外,妥善規劃好儲備土地的管理經費亦是關鍵一環。合理安排經費使用,將資金投向切實需要的地方,如用於改善閒置土地的環境等,不僅能提升土地的價值,更能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是建立臨時土地批給制度。目前政府對於臨時使用土地的批給態度並不積極,然而,考慮到土地規劃往往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建立臨時土地批給制度實屬必要且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對現有土地使用情況加以優化,使土地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回饋社會急切的需求;臨時批給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這些緊逼的需要,為各種臨時性的公益或發展事項提供土地支持。

  三是舊區的生活空間明顯不足,建議政府考慮實施土地複合利用,透過「商業+居住」、「商業+娛樂」等規劃,提高舊區土地使用的效率,便利居民。期望政府能認真考慮這些建議,以更好地推動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的發展,優化土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