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主辦的「東區-2如何打造新社區」座談會昨日在街總北區辦事處舉行,嘉賓就東區-2的交通、住屋、垃圾收集、文化設施等方面提出意見,包括增加觀光碼頭、增加夾屋單位規劃、採用「無底洞」方式收集垃圾、增添更多文化演出場地等,令東區-2成為真正宜居社區。
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雷民強、澳門註冊工程師徐承康、街總黑沙環社區服務中心主任譚文健等出席座談會,約20人與會,各抒己見。
雷民強稱,據規劃東區-2預計會有約9.6萬人口居住,並設有3.2萬個房屋,當中有2.4個經屋和4000個社屋,其他類型房屋約4000個,是否意味未來東區-2房屋發展規劃中,最多只會有4000個夾屋單位?政府是否可能將規劃中2.4萬個經屋再分一部分到夾屋?因為目前經屋的房型、大小等對部分青年並非首選,該部分青年又無力購買私人樓宇,如果有更多夾屋,可讓經濟能力較高的青年有更多選項,選擇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倡設觀光碼頭促進海上旅遊
他指出:澳門現有泳池、體育館等設施不足,東區-2規劃草案中有預留土地用作興建體育文化設施,但沒有明確數量,擔憂數量不足。他又指,除體育設施外,澳門進行文化演出的場所同樣數量不足,部分甚至遠離社區,令居民接觸表演藝術的機會不多,對發展青少年、長者及藝術表演者能力的空間少之又少,期望政府可興建更多相關設施,最佳方案是建設文化、藝術、體育一體化綜合體,提升本澳文化水平,亦可成為本澳的地標之一。
徐承康表示,東區-2設有兩組跨區步行系統,連接東北區及新口岸區,但期望政府可增加更多創意,為跨區出行提供新辦法。他提出,除了步行系統,政府可興建觀光碼頭,令觀光船隻可從東區-2出發至內港或路環,促進本澳海上旅遊項目發展,有助經濟成長,亦可以作為高峰時段跨區出行的方式,令出行方式更多元,減輕交通壓力。
譚文健指,政府在2008年時曾在東北區推出地下固體垃圾收集系統,但運營多年後因自然損耗而停運並拆除。市民過去不太了解正確使用方法,丟棄不合符規格的垃圾到收集系統內,加快系統損耗,對市民而言固體垃圾收集系統使用難度高。政府早年表示,有意於新城A區使用固體垃圾收集系統,但東區-2規劃草案內未提及該區垃圾處理方式。他認為東區-2作為新社區,在垃圾收集方面可以有新嘗試,如採用外國的「無底洞」垃圾收集系統,比地下固體垃圾收集系統更易使用,亦可以保持城市美觀。
設食街吸引食客增區內就業
有與會者表示,規劃中東區-2以住宅為主,但政府是否會有政策吸引中小企或餐廳進駐,讓居民不需跨區處理日常生活所需。雷民強指發展社區經濟不易,他提出在東區-2建設「食街」,可吸引青年朋友留在該區用餐,或到該區聚會,同時亦增加工作機會,部分東區-2居民可直接就業,令更多居民在平日或假日都留在東區-2,讓該區不會成為「只出不入」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