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街總昨發布《平抑本澳物價亂象意見書》,指不少居民反映本澳物價飆升,包括民生用品物價、外出用膳消費及燃油開支同樣高居不下,令居民倍感壓力。意見書指,街市活豬、蔬菜進口、批發價與零售價有較大差距;燃油進口與零售價相差較大,石油氣甚至相差幅度近3倍。對此,街總相關研究團隊提出多項建議,促請政府檢視和優化公共街市的營運環境及模式、盡快組織成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公共諮詢組織,長遠考慮訂立《公平競爭法》和《反壟斷法》、豬肉各供應鏈應開放引入競爭、加強燃油產品的規管,以及精準扶助弱勢群體減輕經濟及生活壓力。
有關意見書發布會昨早在街總社區服務大樓舉行,由街總副理事長兼社會事務委員會主任張淑玲、副主任洪偉東,青洲坊會理事長李冬敏主持。
洪偉東表示,自今年1月防疫通關措施放寬,社會經濟活動恢復正常,入境旅客亦隨之增多,多少帶動物價上升。不少居民反映,本澳物價飆升情況讓他們倍感壓力,特別是糧食、生活用品及藥物等民生物價,部分升幅有逾百分之五,外出用膳消費及燃油開支同樣高居不下。
物價指數連升多月 僱員凍薪失業經年
他又指,本澳總體物價處於較為穩定水平,通脹幅度看似溫和,惟仔細觀察,本澳綜合物價指數連升多月。反觀居民薪酬受疫情影響,一般僱員3年至今均沒有加薪,不少居民仍在失業或減薪的狀態。居民的實際收入在不變甚至減少狀況下,仍要面對高昂物價,不但造成居民生活重擔和壓力,導致購買力下降,亦拉低生活水平,深受物價高昂之苦;對基層及弱勢居民而言,生活更是百上加斤。
對此,街總製作了是次《平抑本澳物價亂象意見書》,李冬敏、張淑玲介紹意見書所提建議:一、加強巡查次數和執法力度。為更好保障消費者權益,當局宜擴充人力資源,加強物價巡查及宣傳工作,包括定期派員到訪各區視察商戶,及時掌握市場狀況,力行監督之責,敦促商戶秉持誠信為本的營商之道,維持貨品價格穩定。
優化街市運營環境 監測重要民生物資
二、擴充「澳門物價情報站」內容,優化網站數據顯示方式。建議將相關資訊顯示做細做深,以豬肉價格為例,可將2023年每周的豬肉零售價,生成數據圖表,以折線圖或條狀圖方式顯示,讓消費者更直觀感知物價變化,方便社會大眾共同監察、追蹤豬肉等民生物價情況。
三、檢視優化公共街市的營運環境及模式,藉此降低街市貨物零售價。本澳公共街市菜價仍普遍偏高,蔬菜進口與零售的差價高達4倍,批發與零售差價則為1倍。建議當局檢視本澳公共街市營運情況,定期評估攤檔營運是否按《公共街市管理制度》的標準。
四、盡快組織成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公共諮詢組織,長遠考慮訂立《公平競爭法》和《反壟斷法》。
五、增設「重要民生物資」監測項目,切實反映居民真實消費感受。建議當局參考鄰近地區做法,選取居民日常消費的基本商品(例如雞蛋、食用油、豬肉、麵包、雞肉、衛生紙、鮮奶)作為「重要民生物資」監測項目,以利即時監控民生物資價格漲跌。
六、豬肉各供應鏈應開放引入競爭,促請當局公布屠場專營合約續期詳情。本澳街市長年以來只由兩間代理商各負責廣東省和廣東省外的活豬採購,建議當局參考鄰埠相關政策,開放活豬供澳市場,研究讓攤販經其他多元渠道訂購活豬的方案,讓檔主有更靈活的進貨選擇。
完善跨境物流轉運 倣內地成品油定價
七、前瞻完善跨境貨物轉運站軟硬件配置,以降低貨物成本。建議當局鼓勵供應商開拓貨源更為廣泛的貨物,引進更多價廉物美商品,實現商品供應多樣化,逐步削弱壟斷的影響,推動商家良性競爭,同時能有效降低零售差價。
八、加強燃油產品的規管。澳門石油產品進口價和零售價格始終存在一定差距,而原油價格未能合理地跟隨國際作適切調整,多年來都為社會所詬病。建議當局參考和跟隨內地實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為本澳油品價格調控訂立合理而規範的準則,當原油市場價格變動,與國際油價有條件聯動,來確定調整成品油價。街總又建議將石油產品納入公共專營體系,及引入95無鉛汽油供居民選擇。
九、精準扶助弱勢群體減輕經濟及生活壓力。建議當局應加強有關長者、弱勢人士、照顧者的關懷,強化社工局有關支援機制,協助他們應對疫後相關消費物價衝擊,特別應該開通更多心理輔導渠道,長遠審慎評估各項津貼福利的調升機制,是否有完善調整空間。
十、加強有關「物價情報站」、「街市情報」等平台的宣傳教育。建議相關部門聯合就相關電子平台服務推行宣講,教導居民相關手機應用程式或網絡平台的使用方法,讓居民隨時格價,或透過反映意見的渠道,官民合作做好監察物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