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審計署日前發布《視障人士的無障礙步行設施》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結果顯示個別部門在向上級匯報工作進度時未能反映實際情況,存在誇大數量、將進行中的工作視為已完成以及挪用其他部門成果進行匯報等問題。澳門公務人員體育會會長葛萬金表示,審計署報告指出的問題毋庸置疑,而報告揭發政府協調小組存有問題,實際操作中部門之間仍各自為政,也缺乏明確的權責劃分。他又指,政府多年來的官員問責制度尚未有效建立,讓人遺憾,希望新一屆政府重視官員問責制度,增強公共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葛萬金強調,審計署報告的真實性毋庸置疑,而報告揭發政府協調小組存有問題,當下跨部門協調小組由司長統領,但實際操作中,部門之間各自為政依然存在,當中也缺乏明確的權責劃分。根據當局早前公布,《康復服務十年規劃》整體完成率約97.5% ,惟本澳無障礙設施碎片化、分散化,尤其視障出行設施斷斷續續,障礙重重,形成感受度的強烈落差;《視障人士的無障礙步行設施》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以視障人士無障礙步行設施的工作為切入點,揭示小組在規劃、執行、匯報、督導等工作未盡人意,實際建設項目少於方案提出的數目。
他又指,現時有不少公共工程項目外判予承建工程公司,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如有工程於十字路口或斑馬線建設時,現場很少見到政府人員在場監督,待工程完成後出現問題時各方相互推諉。就如之前發生的「街道名牌」事件就是典型例子,亦表明缺乏有效監督導致責任不清。他建議承包工程公司每日應向相關公共部門匯報工程進度,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作出調整;同時,政府應當認真釐清各部門的權責,避免協調機制流於形式。
審視協調委員會成效
至於有部門誇大工作進度,葛萬金認為這情況源於資訊傳遞過程中缺乏嚴格核實機制,使得局長和司長無法及時準確了解實際情況。同時,針對視障人士的無障礙設施設計也存在不足,尤其是本澳道路較狹窄,現有的設計不能回應上述群體需求,相關部門應根據實況調整策略,而非簡單地為完成任務而忽視實際需求。在監管上日後宜採用智能的新技術手段,如藉監控攝像頭即時監督,確保工程品質。
他進一步稱,相信各公共部門之間會有溝通機制,但成立跨部門委員會之目的在於涉及公共職能事項進行事先溝通。例如,交通局和市政署在進行工程時會通知相關部門,並獲取其他部門的資料或協助疏導交通、設立路障等。然而,葛萬金指出:溝通後的關鍵在於誰負責跟進,相信主要由提出工程項目的部門負責。其他部門在提供資料或協助後是否會繼續派人參與協調委員會或到現場監督也是重要環節。
葛萬金又直言,雖然在會議上有溝通,但實際執行時依然由一個部門負責所有執法工作,其他部門在提交資料後基本上不再介入。這些不禁令人質疑成立協調委員會的意義,他認為委員會中每位成員都應有自身定位和功能。希望新一屆政府審視現有協調委員會可否發揮主要功能。否則,容易導致各部門推卸責任,這不是負責任的政府行為,政府應多加重視。此外,葛萬金還提到政府多年來的官員問責制度尚未有效建立,讓人感到遺憾,建議參照其他地區或政府部門的做法,建立明確的問責制度,一旦官員表現不佳,應立即問責。因澳門缺乏這類實質機制,而現行做法往往在事後終止委任作為問責,這雖然可能保護當事人面子,但對其他官員而言並無震懾作用。他認為,政府應採取透明公開的方式處理此類問題,並希望新一屆政府認真重視官員問責制度,改善現行狀況,增強公共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