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擴寬學生對職涯規劃的理解及思考,菜農子弟學校持續舉辦「傑人講壇」,邀請各行業從業精英到校演講,分享行業經驗。昨日「傑人講壇」以「職業放大鏡:法律與會計」,邀請律師、私人公證員曾新智及執業會計師黎鴻才主講,分享從業經驗及行業動態。
該校校長黃國英,副校長侯錫球、江欽育,主任沙鶯、蕭志鴻、梁健華,助理主任黃響麟等近300位高二、高三學生及教職員出席。
曾新智在演講中詳細分享成為1位執業律師的基本要求,以及需要參加的課程培訓及考試。儘管每個人對律師職業的憧憬的理解皆有不同,他憶述說,參加培訓時,其師傅教給大家的第一課便是成為1個律師,最重要的是要有職業道德,律師的職能要主持社會公義,當社會上出現不公平的情況時,往往需要律師的介入,才能爭取到社會的相對公平。
他續分享說,自己從1個在律師事務所幫忙送文件,到現在成為1間律所的合夥人,又考取了澳門執業牌照、內地執業牌照及大灣區執業牌照,當中要不斷付出努力,才能成為1個「還算成功的律師」。但做律師也十分開心,有很多可以機會可以幫助更多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中立而專業的意見。
學子關心融入灣區發展前景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琴澳優惠政策陸續出台,不少學子均關心相關職業融入灣區發展的路徑及前景。曾新智表示,目前獲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的本澳律師約有65名,由於兩地制度及文化存在差異,大部分律師都是兼顧兩地業務,真正要讓澳門律師投入到灣區發展,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但大灣區是個較大的市場,鼓勵更多人走出澳門,走入灣區。
他又提到,並非取得牌照就可以「上崗」,想在灣區發展還需要找到灣區的客戶及業務。雖然澳門律師熟悉澳門的規定及環境,但還未能完全了解適應內地的文化及情況,期望兩地政府可以溝通協調,並與大灣區律所及機構合作,推行法律項目上的交流與協作,共同處理案件,為大灣區執業律師提供更多機會,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內地規則,從而加速澳門律師融入內地市場。
黎鴻才則提到,律師和會計在澳門是一對「好朋友」職業,目前本澳執業會計師人數只有100多人,而執業律師有400多人,會計師存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但會計師有著廣泛的就業前景,各行各業都需要有會計師,在集團的審計、稅務、諮詢都方面都能發揮作用。
黎鴻才指出:目前澳門的執業會計師人力資源存在緊缺情況,主要存在3方面原因,包括會計師存在加班情況,當今時代新興行業蓬勃發展,職業選擇變多,另外,律師事務所業務最大板塊為審計,但《公司法》沒有規定澳門公司要審計,導致供求關係較以往下跌。但現時政府對機構公帑運用監管有收緊的趨勢,料會計人才需求變多,現時的缺口促使企業提高薪酬,從而吸引更多學生投身行業。
今年是「1+4」經濟適度發展的開局之年,黎鴻才認為,現代金融中有一大部分與會計有相關性,金融業、銀行業方面,例如跨境處理、電子支付、信託、資產監管等都需要會計師的參與。同時,文旅產業、中醫藥產業、高新科技等領域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有產業出現,會計師一定可以參與」,相信政府推出更多政策,扶持更多產業,會計業將更加蓬勃。
大灣區執業方面,他認為,會計師執業有一套準則需要遵守,但現時存在「澳門有一套說明書,內地有一套說明書,香港有一套說明書,到底跟哪本說明書?」的矛盾。雖然3地的體制有九成相似,但一旦有爭端出現,仍然需要面臨兩地制度差異的問題。期望政府盡快明確相關規則,為業界及進去大灣區發展的企業指明方向。同時,澳門、內地、香港有各自的執業資格考試,澳門的會計師若想進入內地執業,雖然已經有了專業的知識,但仍需要逐一考完6個科目,甚至需要透過攻讀課程了解兩地差異。目前律師行業已經可以通過專門的課程及考試,考取大灣區執業資格證,期望會計行業也能盡快開設有關課程,減省時間及行政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