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人口城規建休憩設施

208

  【本報訊】市政諮詢委員會昨舉行平常會議,委員李良汪在議程前發言促優化公共設施布局回應居民對休憩空間需求。他建議當局應按照現時已掌握的數據與訴求,結合城市規劃、人口數據及土地資源,系統性制訂各區的市政設施規劃,為本澳長遠發展提前做部署,滿足居民對市政及相關設施的需求。

  李良汪表示,根據統計暨普查局2021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氹仔中心區人口佔本澳陸上人口的11.1%,超越黑沙環新填海區和黑沙環及祐漢區,成為全澳人口最多的統計分區。隨著區內人口持續增加,居民對市政設施及社區配套的訴求亦不斷提升。以「車胎公園」為例,早前包括原計劃興建「車胎公園」的土地在內,特區政府將氹仔鄰近廣東大馬路的4幅土地進行規劃條件圖草案公示,在15天的公示期間,收到462份意見,當中絕大部分希望當局保留原計劃,或興建其他市政公園、休憩區等。可見,居民對區內增建活動場地有一定期望與需求。

  另外,近年居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加強,各種類型的戶外運動,例如行山、戶外健身等已成為不少居民閒暇時增強體魄的活動。但有意見反映,本澳多條步行徑,包括:松山步行徑、黑沙水庫健康徑、小潭山2000環山徑等均設有適量的戶外健身器材,讓居民在行山的同時,亦可使用相關設施鍛鍊身體,惟大潭山步行徑卻未有善用空間,甚至未有設置適當的風雨亭避雨設施,對居民造成不便。

  冀大潭山加設健身器材

  為此,李良汪提出幾項意見及建議:一、當局應按照現時已掌握的數據與訴求,結合城市規劃、人口數據及土地資源,系統性制訂各區的市政設施規劃,為本澳長遠發展提前做好各方面部署,滿足居民對市政及相關設施的需求。二、針對仍未有詳細規劃的分區,當局應持續利用已收回但暫未有明確規劃用途的土地,建設更多不同類型的臨時休憩區、公園或康體場地,緩解居民對活動空間的訴求,為居民構建優質宜居的社區環境。三、針對大潭山步行徑增設戶外健身設施,建議特區政府全面檢視相關步行徑現時適用的空間,配合居民實際需要,見縫針插增設相應器材,並持續評估使用情況,善用現有康體用地提升居民身體素質,讓公共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