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醫療
議員梁孫旭:健康碼經常故障非常擾民,有否研究一再發生故障,如何防範?應變中心查詢電話經常未能接通,能否透過其他途徑查詢?核檢費用仍昂貴,能否提供援助?
議員王世民:澳康碼粵康碼間數據轉換仍有欠缺,未來升級轉碼服務簡化有否進一步計劃?未來健康碼會否加入轉碼原因?應變中心熱線團隊有多少人,應答飽和度如何?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由健康申報轉為健康碼,沒預計達致現在龐大使用量及大量用途。每次轉變都有忽略的地方,健康碼出問題是深層次問題,本地技術團隊缺乏經驗,系統有改善空間,但澳門能健立健康碼系統值得自豪。
澳大將設證書課程,培訓軟件工程網絡等相關專業人士。
應變協調中心查詢電話,發生事件時大家同一時間幾千人致電,難以應付,已組織多個部門高校人員超過200人接線,都未能應付,正研究接電話後根據來電顯示再發提示訊息。
核檢費兩途徑,繼續努力減價,抗源檢測取代一部分,令核檢人群不要放得太大。
梁孫旭:離島醫院人員招聘安排有何規劃?
歐陽瑜:前日首批10位專科醫生送北京培訓,協和醫生專班來澳後,工作會進一步落實。
議員顏奕恆:未來離島醫院分階段規劃情況?離島醫院啟用後,與現有社區醫療連接如何?未來整體醫療發展會否與民間社團互動?
議員黃潔貞:離島醫療綜合體明年第四季分階段投入使用,現階段相關培訓的執行工作進展如何?除醫生培訓外,護理、治療師及其他各類醫療人員培訓、招聘工作進展如何?
歐陽瑜:離島醫院管理制度今年12月會交立法會審議,本來免費的部分在離島醫院仍會免費,私家服務由醫院按市場收費。設備設施要經長時間購買,正啟動程序。
至於人員招聘及培訓,已推出首階段專科醫生培訓,冀醫療業界踴躍報名;同時,希望協和醫院專班醫生盡快來澳,屆時將訂立系列工作的時間表,並適時公布。另外,已開展採購大型醫療設施的程序。
議員林宇滔:核檢費用下降空間?
歐陽瑜:會盡力爭取。
林宇滔:心理輔導員可否作專業認證?多層級處理?
歐陽瑜:心理輔導員的專業訂定標準有困難,施行專業認證有保留。
議員葉兆佳:是否可吸引葡萄牙、東南亞等地的醫療機構來澳發展?
歐陽瑜:期望本澳醫療產業不只面向內地亦可面向東南亞。部分企業有意引入外地醫療企業來澳,希望成事。
議員宋碧琪:澳門私立醫院有很多香港、內地來的醫生,但為何現在澳門居民看病要「四圍跑」?未來如何優化醫療發展制度以配合社會發展需要?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本澳專科門診初診輪候時間今年1至10月為6.2周,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3%。會強調醫療系統3方並行發展,公營醫院改善服務,並會通過資助和購買服務形式與非牟利醫療機構合作推行服務。
宋碧琪:醫療補貼相關政策目前成效如何?為何不將醫療補貼範圍擴展至所有醫療機構?
羅奕龍:長者假牙先導計劃受歡迎,服務使用者認為可提升生活質量。不將醫療補貼範圍擴展是因為醫療機構有各自定位,不希望非牟利機構使用到扶持私人醫生的醫療補貼。
宋碧琪:政府未來會否在臨終關懷服務投入更多資源?
羅奕龍:鏡湖醫院康寧中心有相關設施,設35個床位;仁伯爵綜合醫院亦設有紓緩治療病房,共31張床位。
議員黃顯輝:涉及醫療人員持續進修課程由哪個醫療委員會或部門負責,以聽取意見?
歐陽瑜:15類醫療人員持續進修規定剛推出,事實上有改善空間,但比較複雜。
羅奕龍:由醫療委員會負責的工作會加快,日後會建立一體化的電子平台,查詢報名和學分等。
議員李振宇:未來是否需恆常性接種新冠疫苗?
羅奕龍:國家及世界衛生組織未有相關建議。
議員高天賜:醫療機構等人員核酸鼻咽檢測做到鼻腔不舒服,是否可有其他處理方式?
歐陽瑜:目前有計劃開放進行口咽核酸檢測。
高天賜:是否可下調核檢費用?
歐陽瑜:會向這方面努力。
高天賜:保安群體做完核檢,費用久久未退還,是否可改善?
歐陽瑜:會向博企了解。
文化體育
梁孫旭:運動用地分布不均,政府收回不少閒置土地,能否增設體育空間?體育旅遊+有何計劃?
歐陽瑜:澳門所有土地都有用途,不是所有閒置地都建體育設施,新城A區、原狗場已有計劃建造運動設施。度假村會增加非博彩元素,希望舉辦更多盛事,會製造更多品牌項目。
梁孫旭:體育旅遊+有何計劃?
議員鄭安庭:文化產業會投放多少資源,有甚麼優惠政策和促進多少就業?
議員梁安琪:全力發展文化產業,目前各項任務措施,落實情況如何?澳門有豐富文化資源,未來有何措施加以改善,確保有質的提升?文創產品推廣方面,會否建立文創+互聯網平台,如何與旅遊局等跨部門合助,打造品牌社區?
歐陽瑜:文化產業除了大型品牌活動,文化局會繼續結合旅遊推廣,希望形成品牌,凸顯澳門文化城市魅力。
王世民:美化旅遊城市方面,會否考慮將世遺緩衝區整潔要求擴展到其他地區?
歐陽瑜:緩衝區有資助計劃,其他區域文化局可做研究,協調其他部門,包括中區新馬路一帶。
梁安琪:會否考慮增加對殘疾人士參加體育的資助?會否考慮增加更多正式滑板場地?疫情下會否引入更多新型體育賽事,促進體育旅遊深化發展?如何透過全運會帶動澳門體育產業發展?
歐陽瑜:殘疾人士有津貼,新的設施和體育設施一定有無障礙設施,新的滑板項目要盡可能挖掘資源。
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相似,體育相對容易。
顏奕恆:文化發展方面,趙家大屋有何規劃方向?旅遊文化運動如何更好結合?
歐陽瑜:趙家大屋2023年進行規劃,稍後將根據規劃再活化。
議員梁鴻細:現時澳門新中央圖書館規劃建設進度,預計何時展開工程和動工?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現時本澳的社區圖書館共16間,未來,優先考慮在新城A區B5的經屋群樓設置2000平方米社區圖書館,數量足夠。而新城A區料有9萬多人口,參考中國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每10萬人,公共圖書館設置約為800至2000平方米便足夠。
議員謝誓宏:本澳體育場地不足,建議引入氣膜體育館。
歐陽瑜:澳門颱風多,由於氣膜體育館較輕,澳門無條件建設;本澳運動設施預約系統有改善空間,或借助資訊科技手段改善。
黃潔貞:今年《施政方針》有提到會以打造「閱讀之城」為目標,想請問除大型的中央圖書館外,未來如何優化眾多社區圖書館的整體設備?
歐陽瑜:未來會與教青局推出閱讀獎勵計劃,培養小朋友閱讀習慣。
議員胡祖杰:可否利用深合區的土地,將橫琴打造成體育培訓基地,尤其足球發展,並以澳門作為平台邀請葡語系國家足球隊前來交流?
歐陽瑜:對此建議很樂意,會與深合區研究合作方案。
議員龐川:政府將如何透過整體系統性的規劃,結合澳門實際情況加快推動具澳門特色的影視產業?並將影視周邊產品如文旅等連繫起來?
歐陽瑜:明年會有新資助項目,對影視或周邊行業提供針對性支援支持措施,包括開拓市場發展的平台,如計劃與度假村合作辦國際短片節,令業界有更多機會。並會優化相關電子平台,簡化申請手續及流程。
另外,政府會成立專案小組協助在澳拍攝的外地大型項目或本地相對大型複雜項目,今年已有3個本澳、3個內地項目在澳門拍攝。
葉兆佳:文化發展上,如何用澳門方式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
歐陽瑜:現階段設中葡文化藝術節、葡韻嘉年華以推介澳門及葡國文化,未來有條件推廣至更多國家。
議員馬志成:如何通過體育運動減少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青少年體育發展等大眾體育發展的未來規劃?如何推動居民參與全運會?
歐陽瑜:體育比賽同一般測驗考試不同,十分視乎臨場能力,能夠提升青少年自信心,增強抗壓能力,和減少偏差行為,為青少年帶來挫折教育。
青少年除了學校的體育運動課以外,課餘運動時間都相當多,每星期超過300分鐘,體育時間足夠。
明年首季將招募約1萬名全運會志願者,包括禮賓接待、競賽輔助、頒獎、賽事禮儀、宣傳活動等,設培訓及實習機會,希望居民積極參加。
議員陳浩星:有何具體措施增強澳門同胞的文化自信?文化產業措施希望能配合業界需要。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監察機制如何運作?
梁惠敏:中心本月投入運作,通過實時監測掌握文化遺產建築即時情況。
議員崔世平:「一基地」頂層設計及有關推動制度是怎樣的?
歐陽瑜:「一基地」相信有助深化市民文化自信,未來會與國家文旅部簽訂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促進以中華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共存的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聯合工作委員會的協議。
崔世平:在閱讀計劃上有何具體措施,估計每年約多少閱讀量?
歐陽瑜:未來會有很多閱讀空間供市民使用,政府亦會不斷完善硬軟件,並改造現有社區空間強化閱讀氣氛。
議員施家倫:冀提升審批效率吸引劇組、電影拍攝來澳。
歐陽瑜:目前平台數據已經有大幅進步,將會持續改善,未來業界應會非常滿意。
社會保障
梁孫旭:賭收減少下社保投資如何?希望適時調升養老金。
謝誓宏:促政府增加央積金敬老金及養老金的注資金額。
社保基金主席容光耀:社保基金2022年1至11月中,投資組合錄得66.3億元虧損,現時基金資產為868億元,現金儲備充足,基金分散投資不同類別,平衡風險,追求長期回報,會持續優化投資組合。
歐陽瑜:養老金未達調升機制條件,明年不會調升。
鄭安庭:長者公寓租金應充分考慮長者群體實際情況,能否動態調整及盡快公布細節?會否對曾收過央積金特別注資長者提供兜底生活經濟援助?
歐陽瑜:會繼續努力收集獨居長者的數據。長者公寓租金會低於市場,會參考工廈租金,計分標準包括永久居民、年齡愈高、住唐樓有加分等。央積金不注資7000元,但加上近年幾次補貼補助,長者較2019年收入沒有減少,若長者有家人失業,社保有失業津貼,以及失業相關資助。
梁鴻細:未來在新城區建設無障礙設施,會否透過立法修訂建築無障礙的相關法律。
歐陽瑜:政府在新城A區已制訂相關無障礙設施指引,公共工程是可以做得到,這方面公眾可以放心。
謝誓宏:關注聽障人士的支援。
歐陽瑜:針對聽障人士的支援,目前多個部門都有參與並已推出視像手語服務,如聽障人士要領取身份證時,只需拿著ipad即可有翻譯服務。
議員李靜儀:防疫持久戰下,關注市民心理個案多了,未來政府都計劃培養精神科醫生;青少年心理問題,未來如何培養精神科醫生、治療心理輔導人員。
另外,早前有長者在唐樓死亡事件,政府會否加大社區支援力度或有何具體計劃?
歐陽瑜:疫情下相信大家無形中有很多精神壓力,而這些壓力往往會傳遞給小朋友;在有學校、老師配合下問題不大,但社區個案,鼓勵市民多找醫生、社服中心協助紓解。
至於隱蔽性的長者,政府做過檢討,包括與衛生局、社工局等嘗試找他們的資料,有些長者與政府很少甚至無接觸,正想方設法接觸這類型長者,呼籲社會多關注。
人才教育
鄭安庭:如何向學生推介職業教育課程,及如何吸引海外畢業學生回流?
王世民:支持學生升學多元發展,中葡職中是唯一(公立)職技學校,目前有甚麼學校有簽職技教育協議?
梁鴻細:現時就業情況不明朗,過去學生選擇職業課程少,未來會否透過一些傾斜政策鼓勵學生選讀?
歐陽瑜:澳門有兩間職業中學,旅遊學院與職業相關,正進行課程改善設置,與銀河度假村合作,學生不一定全部藍領,可全部升讀大學,一畢業入企業。
顏奕恆:青年人發展不夠清晰,如何結合澳門4大產業發展,讓學生、老師、家長認識發展方向?
歐陽瑜:教育委員會開會已溝通有關問題,老師會提供更多生涯規劃訊息。
林宇滔:何時才有長者公寓的確實標準?
歐陽瑜:明年將公布長者公寓評分標準。
議員馬耀鋒:會否考慮增加護老者津貼及研究引入分級津貼發放可能性?
歐陽瑜:明年會檢視照顧者津貼執行情況,再制訂長遠機制發放照顧者津貼。
馬耀鋒:未來會否持續調升輔具特定項目資助?
歐陽瑜:2019年曾推出輔具相關先導計劃,2023年將簡化相關程序,但目前未考慮調升上限。
議員張健中:除了推動生源促進產學研發展外,如何在本澳高校現有的基礎上拓展更多元化的優質服務?如進一步加強考證,為市場提供專業服務等,使本澳高校在較短時間內產生更佳市場化效益,並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人才培養成效的提升,促進本澳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從而增強澳門文化軟實力。
歐陽瑜:院校的發展需要提高教學水平,同時發展項目,現時幾間院校設立一些考試項目,對學校有好處,不斷推動學生參加專業考試、專業認證、外國水平測試等,可提高學生水平。
以理工大學為例,每月有相當多的考試頻率,如國際、國家級考試認證、語言考試、全國翻譯考試、美國大學考試及雅思考試等。私立院校如科大、城大都有類似項目,除了可吸引外地人士來澳考試,亦提升本澳水平。
議員何潤生、林宇滔:新城A區學校村進度?
何潤生:會否加強本澳特殊教育,增加融合教育學額?
歐陽瑜:新城A區有8間學校,包括澳門坊眾學校、聖瑪大肋納學校、新華學校、菜農子弟學校、勞校、同善堂中學、海暉學校、聖德蘭學校,1間教育活動中心及1間體育館專門予學校使用。當局正與學校密切接觸,了解需求及資源,興建學校後,簽訂租借予辦學團體的協議,基本上學校建成後可解決融合教育的需求。並要求8間學校都要有融合教育,且要有幼稚園、小學、中學,較有系統推動融合教育,相對可紓緩需求。
至於早療方面,AI語言系統已完成試用階段,效果理想,明年初有3000名額,目標為0至6歲的小朋友。希望利用AI系統做輔助,令小朋友更容易有改善。
何潤生:「私框」優化?
歐陽瑜:現時「私框」仍處收集意見階段,下一階段將會改「課框」,2023/2024學年會收集資料,與學校及教學團隊溝通,希望2024/2025學年實施。
此外,智慧教學先導計劃有16間學校,明年底檢視成效。
葉兆佳:教育資源投入巨大,為何仍有很多學子課餘時間要補習?是否可以研究在學校提供仿補習的託管服務?
教青局局長龔志明:七成學生在校參與延展班、督課班,有三成參與校外補習社。他們參與補習社目的不一,七成參與補習班的人以託管為主。
葉兆佳:學生在學校能否得到最溫暖的感覺?
歐陽瑜:教師十分關顧學生,期望學生在學校好像在家一樣,很多學生遇到問題第一個想起教師,之後才是家長。
馬耀鋒:建議定期向教師收集智慧教學意見;建議未來將科技發展加入智慧校園建設;建議協助學校提升電子設備及優化網絡。
龔志明:智慧教學方面,今年推出先導計劃,視乎成效,明年會再有至少10間學校參與,會視乎成效推動第二階段。之後會推AI教育先導計劃。
馬耀鋒:會否考慮提供支援措施提升各校科普教育上的整體水平?期望當局深化現有教師團隊的專業發展課程,提升教師水平。
龔志明:之後會在科學館設教師培訓,科學館早上予學生上課,晚上則作教師培訓。
馬耀鋒:有否各教育階段性教育的工作規劃?
龔志明:會透過品德與公民、常識等課程推廣正確性教育,並會製作小冊子給家長,今年整合逾10個部門的資源放在教學資源網上給予老師分享。
議員高錦輝:如何在小、中、大學利用澳門文化遺產以至博物館融入教育?
龔志明:設「家國情懷延展教育計劃」,依託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連結文化地點,並與文化局合作。
高錦輝:教育基金合併後金額有增加,但期望了解獲批名額、審批標準、資助對象與過去有何不同?
龔志明:受惠人數及金額與過去一樣,不會減少。
陳浩星:如何保障人才引進制度有效運作,制度會否定期檢討?
崔世平:透過人才引進培育本澳下一代青年。
歐陽瑜:每年都會審視人才政策,並訂定吸引人才的導向政策和設有靈活機制,未來會透過線上方式,簡化申請手續。
議員李良汪:融合生在小學升至中學「搵校難」,有何具體措施和有哪些資源支援融合教育?
龔志明:今年增多了4所「一條龍」的特殊教育學校,透過資源整合,為特教學生提供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議員羅彩燕:希望考慮研究放寬公共高等教育院校收生限制比率、建立大學城等手段,以促進公共高等教育市場化,提升公共高等院校收生積極性,以增加大學財政收入,以及減輕特區政府支出。
未來政府會否考慮優化、擴大「資助於頂尖學府就讀獎學金計劃」的名額,考慮將全球百大或二百大之著名高等學府亦納入資助名單?以及考慮將資助範圍擴闊涵蓋更多學科課程?針對「資助於頂尖學府就讀獎學金計劃」,有關當局會否考慮增設碩士或以上學歷的資助名額?
龔志明:本澳高校一直朝市場化方向發展,18/19學年高等教育學生34,000人,22/23學年已高達49,000人,說明增長速度快。但增長時教學質量要跟上,並要保障澳生優先入讀。目前每年約有4000名高三畢業生,當中1000人領取獎學金、1000人申領貸學金,享受政府津助比例在世界上不低。
議員邱庭彪:如何令到澳門的產學研做得更好?可否利用商界推動產學研?
歐陽瑜:問題非常之好,產學研的發展真的需要商界推動。
李振宇:是否對智慧教學實施前後教師壓力作評估?是否有變化?
龔志明:今年第一年實施,已不斷與學校溝通是否有改善,目前亦在進行培訓,如智能題庫、智能組卷、智能批卷等,相信未來可減輕教師壓力。
李振宇:應屆大專學生升學與就業調查是否有結果?
龔志明:調查結果中八成學生就業,其中九成留澳就業,2000人就讀與4大產業有關科系。
李振宇:「一國兩制」研習基地與「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有何關聯?
歐陽瑜:兩者性質不同,「一國兩制」研習基地為吸引內地學子進行研學遊而設;「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為校內學術單位。
其 他
胡祖杰:本澳歷史建築的具體規劃?
歐陽瑜:希望透過資助計劃推動企業參與活化、經營管理由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場地。明年推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提高業權人自主維修其建築物的積極性。推動私人建築物得到及時保護。
胡祖杰:有何針對性措施協助雙職家庭設立良好親子關係?
歐陽瑜:教青局現時會專門與一些需要輪班工作的企業合作,在開展家長在職培訓的同時作親職教育,但因為剛剛開始,需要時間觀察成效,政府會不斷檢視和改善。
馬耀鋒:當局會如何以電子化方式優化教育基金申請而衍生的多種問題?
龔志明:今年因基金生效後遇上疫情,日程較趕。來年會有足夠時間申請,並增加電子化及減省流程,以便利教師。
高錦輝:「青年科技村」為概念還是建築物?
龔志明:在科學館內設工房,培養動手能力的實驗室。人員由全澳學界比賽中選拔出的精英,並預留名額給規模小設備不足的學校參與,培養更多理工科人才,配合本澳4大產業發展。
高錦輝:早前國家選拔載荷專家,對提高澳門科研水平有效,政府對此有何看法?
龔志明:載荷專家由民航局負責,局方會配合選拔。
黃顯輝:深化多元愛國教育方面,由教青局或有專責委員會有機統籌?
歐陽瑜:會與駐澳部隊、外交公署等合作。
議員林倫偉:長者院舍輪候時間長,當局會否對症下藥縮短輪候時間?長者書院4年制課程完成後不能再報讀其他課程,能否靈活處理報讀限制及增加課程名額?
歐陽瑜:長者書院至2024年計劃增至2000個名額。
林倫偉:希望辦志願者招募針對性培訓課程,如何培訓?
體育局局長潘永權:會邀請國家專家來澳培訓全運會志願者。
李振宇:關注澳門婦女現況報告2022調查進展。
社工局局長韓衛:結果顯示有一半婦女月入逾1萬,四成婦女參與社團機構活動,七成婦女表示自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