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英籲增斜行斑馬線保人車安全

138

  【本報訊】日前,祐漢一帶發生1宗巴士撞倒1名學生交通意外,事發時該學生正橫過斑馬線。菜農子弟學校校長、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王國英建議優化轉彎位路口的斑馬線設置,及早增加斜行斑馬線,並在斑馬線附近加多提示駕駛者的信號,盡最大程度減少交通意外的發生。另外,要「見縫插針」完善行人過路設施,更具前瞻性規劃交通臨時措施,及早和市民溝通。

  王國英指,北區向來人多車多,學校較集中,返工人群多,是全澳密度最大的區域,交通十分繁忙。追溯北區歷史,有很大一部分區域原為菜地,料城市化規劃時就未能預料到現時如此繁忙的情況,導致在交通燈、斑馬線等過路設施上也存在不少隱患。交通事故「一單都嫌多」,有必要加快步伐對過路設施進行重新評估和不斷完善,保障過路行人的安全。

  他指出:事件雖發生在斑馬線上,但並非簡單的斑馬線問題,更應綜合考慮行人過路設施的優化。首先,現時北區有不少斑馬線設置在道路轉彎口,而巴士設計較以往更高更長,轉彎時車長更容易產生視覺盲區,難以及時發現斑馬線上的行人,這些位置的斑馬線有必要進行評估,並向前或向後移動,讓司機更易發現行人。

  他又建議加多斜行斑馬線設置,如祐漢新村第一街與第八街交界,亦曾發生過放學幼童被巴士捲入車底事件,幸途人即時提醒司機,而未釀成大禍。後改為斜行斑馬線後,行人過路更加安全有序,該路口的交通安全事件幾乎絕跡,可見斜行斑馬線成效佳。

  他又表示,全澳目前有7個斜行斑馬線,局方計劃在北區增設4個斜行斑馬線,冀加快速度研究更多有條件的十字路口設置斜行斑馬線,保障行人過路安全。

  近期涉斑馬線交通意外頻發,王國英認為,有必要在路面上加多提示,提前提醒駕駛者前方有斑馬線,及時減速慢行,增加對行人的保障。交通局已有計劃在斑馬線前50至100米處的路面畫上菱形標誌,冀更快推行落實。另可參考新加坡先進經驗,若有行人行走在斑馬線上,附近行車道會有燈光閃爍提醒司機,可有效減少天雨路滑等情況的交通意外。

  他強調,雖行人在斑馬線上享有絕對優先權,但行人在過馬路時不能掉以輕心,尤其不能在斑馬線上使用手機,學校亦會加強有關教育,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

  王國英更指出:位於祐漢的夾屋先導計劃已經動工,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重型車輛在區內路面上行駛,交通安全問題更加嚴峻,預料未來也會涉及到更多改道等臨時措施。考慮到臨時改道等容易讓駕駛者不適應,從而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故他期望過路設施、人車分隔、改道等規劃更具前瞻性,及早規劃並向社會公布,透過不同方式提醒駕駛者。

  年後掘路工程將遍地開花

  另外,王國英透露,農曆年過後,全澳的掘路工程將「遍地開花」,較去年增加二至三成,尤其東北大馬路的空中走廊即將動工,有關工程將持續幾年時間,故有關交通規劃必須及早規劃,「可以有臨時措施,但唔好咁臨時」,並及早和市民和周邊學校溝通,讓大家提早適應,甚至做好現場教育。

  另外,隨著北區人口的持續增加,道路使用需求也持續增多,王國英認為,有必要在區內設置更多立體交通設施。例如中葡職中附近一帶,有不少路口都設有安全島,而高峰時期,因安全島面積不大,行人往往需要站出馬路,而若從黑沙環綜合服務大樓步行至中葡職中,更需要穿過5條斑馬線,浪費大量時間,若在有關設置立體過馬路設施,並設置多個落腳點,配備好無障礙設施,相信能有效梳理路面交通,優化步行環境。

  王國英續提出,當硬件設施完善後,應當加強執法力度,包括未來《新交通安全法》中規定的行人過馬路使用手機、駕駛過程中使用手機、斑馬線50米內違規橫穿馬路等情況。執法方面,針對行人亂過馬路,目前多為交通警執法,認為有關職責可以進行合理分配,治安警在巡邏過程中遇到違規現狀也可進行執法。但現時硬件配套未完全完善,如好世界對出的立體交通設施只有一面有升降梯,明顯不便於長者、傷殘人士使用,有待加裝電梯。另外,附近路段的護欄間隔較大,甚至只設置了一排膠棒,行人容易鑽來鑽去,應設置能防止行人亂穿的欄桿,一開始執法過嚴容易衍生矛盾。宜先完善硬件,再考慮執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