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軌運行1周年 提供高品質服務 龐大數據助研究

澳科一號成航天科技產業新名片

343

  【本報訊】由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首顆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以下簡稱「澳科一號」衛星)去年5月21日成功發射。昨日是該衛星在軌運行及習近平總書記回信1周年,澳門科技大學昨舉辦成果匯報及分享會。據介紹,「澳科一號」衛星在軌運行1周年,已經繞地球飛行約5600圈,並進入大規模的科研應用階段。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表示,「澳科一號」衛星將成為航天科技產業領域具有影響力的新名片,吸引國際國內高端航天科技人才,推動澳門航天科技的創新發展,期待「澳科一號」衛星取得豐碩成果,促進與內地、國際間緊密合作,為國家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在軌運行1周年成果匯報及分享會昨早在科大圖書館大樓大禮堂舉行,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代主席鍾怡,中聯辦教青部副處長徐之平,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委員葉桂林,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科技廳廳長陳祖榮,澳科大校監廖澤雲、副校監兼校長李行偉,澳科大校董會秘書長陳季敏,協理副校長、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可可以及澳科大諮詢委員會委員、澳科大教職員學生200多人參與是次分享會。

  助澳航天科技發展 發揮澳地面站潛力

  李行偉致辭時表示,昨日是「澳科一號」衛星在軌運行及習近平總書記回信1周年,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重託,協同澳門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支點並利用澳門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打造中國航天的國際化交流平台,而「澳科一號」衛星項目的開展正是其中1項重大實踐。他指出:「澳科一號」衛星將成為航天科技產業領域具有影響力的新名片,吸引國際國內高端航天科技人才,推動澳門航天科技的創新發展,期待「澳科一號」衛星取得豐碩成果,促進與內地、國際間緊密合作,為航空航海導航、空間天氣、礦產及油氣等領域提供高品質服務,為國家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隨後由「澳科一號」衛星項目團隊成員進行衛星運行情況及成果匯報,首先由「澳科一號」衛星工程項目地面系統副總工程師肖建峰介紹指,澳門衛星地面站目前的運行及應用運作情況良好,除能穩定接收「澳科一號」衛星龐大的數據接收任務,還參加國家高分、風雲、寬幅遙感等重大空間項目的衛星遙測與數據接收任務,充分發揮澳門衛星地面站的潛力,牢記習主席囑託,融入國家航天科技及深空探測發展大局。同時團隊也依托澳門衛星地面站和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開展多場面向澳門學生的航天科普活動,培育同學學習航天知識,促進澳門特區多元發展。

  緊接由「澳科一號」衛星項目技術員李森介紹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以下簡稱數據中心)運行情況。目前數據中心運作一切正常,確保「澳科一號」衛星數據的及時處理和分析,數據中心現具有的強大計算能力,也為科學家團隊利用「澳科一號」衛星科學數據進行科學研究提供堅實的支撐。在「澳科一號」衛星發射以來的1年裏,數據中心對衛星下傳的原始數據進行統一數據處理、分析和存儲工作,現在數據中心已產生10TB高質量科學數據助分析研究。不久將來,「澳科一號」衛星的科學數據將會從澳門向全世界發布,這為全世界的科學家團隊進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寶貴資源。

  繞地球飛行5600圈 高精度觀測地磁暴

  最後,張可可感謝習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澳門特區政府、中央駐澳聯絡辦公室、國家航天局以及航天科技集團對澳科大的支持,對澳門科技等各項事業發展的關心。張可可指,目前「澳科一號」衛星已繞地球飛行近5600圈,所有科學載荷運轉正常,而該地球磁場數據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最高精度地球磁場時空數據。

  「澳科一號」衛星科學家團隊通過分析「澳科一號」A星的地磁觀測數據與B星的太陽X射線觀測數據,準確測量最近地磁暴中的地球磁場強烈的時空變化與相關的太陽耀斑,代表我國首次基於高精度地磁衛星對地磁暴中地球磁場巨變的觀測,對於地磁暴科研以及未來開展潛在地磁暴災害實時預警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澳科一號」衛星投入使用以來的重要發現成果;「澳科一號」科學團隊已初步創建「四維高精度地球磁場大模型」。

  澳科大表示,「澳科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開闢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合作的新路徑,期待未來「澳科一號」衛星繼續傳回更多高質量的科學數據,推動澳門航天科技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