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攜13科研項目洽商 引經紀人技術轉移服務

澳琴珠建高效產學研合作平台

357

  【本報訊】由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珠海市科技創新局主辦,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承辦的「澳琴珠產學研合作對接會暨澳琴珠科技人才供需見面會」,昨早假橫琴長隆橫琴灣酒店舉行。活動聚焦於促進澳門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組織13項優質科研項目,與珠海、橫琴的30家科技創新主體開展產學研合作磋商,藉此構建高效的3地產學研合作平台,為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支持,推動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新動力。此外,現場還促成5個合作意向書簽訂,還有73人與用人機構初步達成就業意向。

  科技人才招募 融通科創環境

  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謝永強致辭時表示,是次活動正是科技基金新嘗試和起點。活動首次引入技術經紀人參與,為雙方提供專業中介及技術轉移服務,提高合作效率。下午舉辦澳琴珠科技人才聯合徵才招募活動,提供近200種職位、500餘個空缺及實習機會,反映3地對科技人才需求殷切。他期望透過活動吸引有志投身科技行業的青年朋友參與,切身了解企業用人需求,起到留著科技人才在澳琴發展的效果,為3地科技產業創新提供原動力,將澳門科技發展的「金名片」擦得更亮。

  珠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林日團指出:此次活動是為促進澳門、珠海和橫琴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積極暢通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創業要素的對接渠道,用足用好澳門自由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珠海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建立趨同國際的營商環境、開放融通的科創環境。

  搭建協作橋樑 升級區域產業

  據主辦方介紹,澳門正推進「1+4」經濟多元化策略,高校科技成果是新質生產力轉化的重要一環。活動前期通過徵集與篩選,在澳門高校中選出優秀成果,並根據珠海與橫琴企業需求進行匹配分析,前期已完成線上對接。現場展示的科研項目均為前期甄選出的產學研合作良機,旨在直觀呈現技術重點,借助技術經紀人促成深度合作討論。既增強技術經紀人專業素質,也搭建澳珠琴及廣東企業與高校、科研院協作的橋樑,推動區域內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此外,活動在珠琴澳3地廣泛調動科技用人機構的積極性,39家企業、科研院所參與,並提供194個崗位類型550個崗缺及實習機會,職位年薪高達60萬元人民幣;參與企業不乏有阿里雲澳門有限公司、健帆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科技人才更囊括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珠海科技學院等澳珠知名高等院校300餘位學生,通過參與企業的推介環節以及與企業面對面交流,了解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就業前景。

  必須放眼長遠 灣區高質發展

  為讓與會者了解澳珠琴優勢,活動設有政策推介環節,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為參會的珠海企業全面介紹澳門投資環境及相關政策措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經濟發展局和珠海香洲區分別作「橫琴科技創新環境推介」和「珠海香洲區科技創新環境推介」,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作「中葡科技中心推介」。

  澳門大學教授袁振接受訪問時表示,通過此活動可更好將澳大的科研實力與區域發展戰略結合,為澳門、橫琴和珠海的產學研一體化融合發展作出貢獻。雖然澳大科研成果可轉化項目不少,但真正轉化並產生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項目不多。主因是有關企業投資理念保守,過於注重眼前經濟效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而政府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科研資助力度也較薄弱。

  他希望企業勇於投資科研項目的同時,政府宜加大資助力度,高校要與企業加強合作溝通。3方必須真誠合作,放眼長遠才能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推動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利用澳門優勢 科研落地橫琴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姜志宏則稱,此次學校帶來8個項目參展,其中4個將與企業簽署合作意向書。學校一直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構建靈活的轉化機制,採取多元形式如專利技術轉讓、共建產學研基地、自主孵化等。此次活動為澳門高校和大灣區企業搭建高層次交流平台,也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展示窗口。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澳門高校能產出更多貼近市場需求的科研成果。同時,這種聯動也有助更多成果在灣區落地轉化,為區域發展注入新活力。

  深譯未來科技(廣東橫琴)有限公司創始人林余楚表示,深譯未來科技是一家專注AI產業的公司,業務涵蓋大數據、AI模型研發和應用等。而數據是AI大模型發展的核心基礎,公司目前正與澳門科技大學接洽,就面向琴澳大模型內容安全的數據確權與溯源問題開展產學研合作,冀解決現實中的應用「痛點」。未來,公司將把數據產品供應給大模型廠商和AI企業,為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動力,並充分利用澳門優勢,為澳門科研項目於橫琴落地提供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