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24年第四季度經核准計劃預算為190.9億元,其中輕軌東線工程增加7.3億元,並預計須延至2031年完工。立法議員梁孫旭表示,上屆政府運輸工務司司長羅文立曾表示因獲接管拱北口岸V形地後,輕軌東線可延至關閘甚至青茂口岸,但有關建設必定超支和超時;因此,他說對有關調整屬意料之內,但希望當局適時向社會公布具體進度和開支。他並提到,現行《澳門陸路交通規劃(2021-2030年)》不再強調「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公交政策,建議在規劃輕軌時,考慮轉向「巴士為主」,並完善巴士路網提升效率,藉以優化公共交通資源配置。
擴大軌道網絡釋放交通疏導效能
梁孫旭指出:過去澳門陸路交通的總體規劃,一直以「輕軌為主、巴士為輔」交通政策。而最新的陸路規劃,已經沒有「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表述,轉而積極推進「軌道網、步行網、道路網」3網建設,相關建設目標具有前瞻性,值得充分肯定,社會各界也普遍支援通過擴大軌道網路以釋放交通疏導效能。
然而,從建設成本與運營效益角度考量,他認為,巴士系統較輕軌更具優勢。他解釋指,當前巴士系統面臨的核心問題在於路網承載能力不足,導致繁忙時段主幹道陷入常態化擁堵困局,特別是北區和中區人口稠密地區,公交需求大,而內港土地不足影響輕軌西線的建設。未來可借鑑外地經驗,研究在內港及沿岸等區域建設巴士公交高架橋或環市快速路,例如從青洲至媽閣、由關閘至新口岸,整體建設成海岸高架網絡,並且相較輕軌而言,有關做法的建設成本較低及工期較短,且既緩解地面交通壓力,也為未來輕軌線路延伸預留空間,優化陸路交通規劃。
規劃輕軌西線可大膽試破解瓶頸
至於營運成本方面,梁孫旭指出: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巴士載客量達2.27億人次,政府年補貼約10億元;同期輕軌載客量僅17.6萬人次,卻需投入7億元補貼,輕軌呈現「高成本、低效益」。2023年輕軌營運開支達7.3億元,除人員費用1億元,其餘主要用於服務合約及營運維護等。梁孫旭認為輕軌已投入使用幾年,但其營運開支龐大,未來政府如何有效管理輕軌運營是重中之重。
最後,梁孫旭又肯定特區政府新一屆團隊在交通政策上的革新理念。公交優先是政府多年來的總體目標,目前由於路網不足,導致巴士無法發揮最大效率。但政府今年提出「大膽試」,認為有關思路宜落實於具體規劃,如在規劃輕軌西線時,嘗試高架橋建設,以空間立體化破解路網瓶頸,既讓船隻通行,又能滿足行車需求,甚至可緩解北區至中區的客流壓力,切實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陸路交通運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