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人探討深化大灣區合作

440

  【本報訊】暨南大學澳門校友會與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澳門同學會主辦的「2024暨南人論壇」昨日舉行,以「雙慶之年,共談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為主題,共商澳門與灣區長遠發展機遇。有主旨演講嘉賓指出:大灣區發展重點要解決各城市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及行政障礙,盡早構建灣區體制及機制的對接;同時要加快各生產要素流通,協助港澳加速建設高質量人才集聚高地;同時建議建立大灣區產學研體制機制,推動大灣區建設不斷創新,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論壇昨午於星際酒店8樓會議廳舉行,中聯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高校處處長岑嘉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張作文,招商投資促進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余雨生,立法議員業兆佳、梁孫旭,暨南大學原校長胡軍,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成品興,暨南大學澳門校友會執行會長、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澳門同學會會長劉本立等出席。

  成品興致辭時提出3點希望:一是希望暨南大學澳門校友會與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澳門同學會繼續發揮學科優勢,為促進灣區經濟尤其澳門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二是希望暨大校友通力合作,為促進學院長遠發展獻計獻策;三是推動產學研發展,辦好如暨南人論壇等品牌,助力推動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識變應變求變 以所長服務國家

  劉本立表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強調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這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大灣區建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指明了方向,並蘊含難得的歷史機遇。他說,澳門作為大灣區珠江西岸唯一的中心城市,亦是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重要成員,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發展定位,在灣區發展中,澳門要積極扮演內外聯通交匯點的重要角色,不斷努力提升澳門在大灣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澳門國際大都會金名片擦得更亮。

  他提到,結合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區域開放布局任務,是次論壇以「共探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 」作為主題,希望有助推動探索未來澳門與大灣區如何更好融合發展。劉本立其後指,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華誕和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澳門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面對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同樣要識變、應變、求變,更好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在促進大灣區高質量融合發展、提升灣區新質新產力發展上要展現更大的作為,為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破行政區域障礙 促生產要素流通

  論壇主旨演講嘉賓、思路智庫理事長李雁玲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疫情後灣區各城市的社會和經濟逐步恢復正常,且一系列數字都反映,大灣區除了2020年經濟總量有所下降外,其餘年份的經濟總量均有所增加,4個核心城市的引領動力逐步展現。她續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對大灣區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意味大灣區的建設將進入新征程,預期未來更會創造新的高度,在新質生產力帶動下,大灣區將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是很大的機遇,大灣區的建設要掌握時機,更大膽地邁出改革步伐。

  李雁玲進一步指,大灣區發展重點要解決各城市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及行政障礙,盡早構建灣區體制及機制的對接,當中涉及不少工作要做,包括建立法制的保障,可通過各城市之間的協商,共創共建,衝破行政區域的障礙;同時要加快各生產要素流通,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的流通,協助港澳加速建設高質量人才集聚高地,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她並建議建立大灣區產學研體制機制,推動大灣區建設不斷創新,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論壇邀請多名專家學者,分別就《一帶一路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現狀與發展新趨勢》等作主旨演講,並舉行兩場圓桌沙龍,探討新質生產力與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