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著近日政府陸續公布與綜合旅遊休閒企業合作對6個片區進行活化規劃,為具有特色的片區釋放更多空間。立法議員施家倫期望政府進一步評估片區發展「夜經濟」的可行性,以及借鑑其他城市結合本地文化底蘊,打造具有規模和澳門特色的「夜經濟」消費聚集區。
施家倫表示,目前「夜經濟」在我國多個城市正蓬勃發展,各地紛紛推出促進夜經濟發展政策,圍繞打造夜間生活聚集區與夜間商圈,推動夜購、夜食、夜娛等多種業態的發展。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夜間經濟市場發展規模約為42.4萬億元,較上年增加6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其發展有效拉動經濟水平、生活品質、區域發展等,成為城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根據政府2021年公布《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檢視研究,當中對方案的檢視及修訂部分就提出加強推廣特色夜間活動,將澳門的夜間旅遊資源立體地呈現給旅客。同時,針對人流較多的景點增加夜間活動內容及體驗,從而分散部分日間旅客。事實上,本澳去年資助及支持合共23項社區夜間活動,聯動社區商戶共同參與,吸引逾110萬人次參與,同時,舉辦「澳門美食節」、「康公夜市」、「澳門燈光夜市」、「幻彩耀濠江」等本澳品牌特色經濟活動,取得一定成效。
倡研究更多夜市經濟新形式
然而,從整體而言,目前本澳夜市經濟活動仍然較為單一薄弱,城市文化未能進行結合,新的消費熱點也沒有啟動,抑制了「夜經濟」發展的活力。 隨著近日政府陸續公布與綜合旅遊休閒企業合作對6個片區進行活化規劃,為具有特色的片區釋放更多空間。對此,社會上建議政府可以藉此結合本澳的文化底蘊,研究更多夜市經濟的創新形式,在休閒娛樂及旅遊領域打造具有規模和地方特色的「夜經濟」消費聚集區,進一步增強舊區活化和中小企之間的協同發展。
施家倫指出:政府曾表示,設立恆常性夜間消費聚集區,需要考慮設置地點的適切性及通達性,並評估有關聚集區對周邊環境及居民所造成的影響,例如衛生、噪音、光污染等。此外,坊間亦有不少意見指政府可使用如旅遊塔附近、媽閣前地或靠近海邊一帶的土地進行恆常性夜間消費聚集區,既不影響影響居民正常休息,又可發揮土地使用,期望政府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