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衛生局早前發布《健康澳門藍圖》,其中心理健康受到社會關注,衛生局、社會工作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代表日前接受「守護心靈,健康澳門」專訪介紹目前本澳對心理健康的支援配套。衛生局稱,精神醫療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及心理治療師相信暫時能應付本澳的心理支援需要;社工局指今年1至7月接獲逾8000個電話及1000個網絡求助,較去年同期上升約三成多,顯示居民的求助意願有所提升。為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青局今年圍繞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製作一個涵蓋幼兒教育階段、小學、初中、高中心理健康的課件,當局亦會持續豐富課件的內容。
衛生局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生甘家華、社會工作局家庭及社區服務廳職務主管黃柏基、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教育心理輔導及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周佩玲日前接受訪問,講解本澳心理健康支援配套。甘家華介紹說,焦慮是正常且必要的基本情緒,若完全沒有焦慮,個體就不可能在環境中生存。人們多少會因為工作、考試、面臨重大抉擇而感到焦慮,心情上可能出現非常緊張、擔憂及失眠等狀況。如果個人處理焦慮得宜,可以發揮更好的表現,協助人們做好準備,因應環境當中的挑戰、遠離危險。反之,如果身體長期承受過多焦慮,也可能出現問題,甚至患上焦慮症。
正確觀念態度 促進心理健康
焦慮症是一種比想像中還要普遍的心理健康疾病,焦慮症患者常會出現過度的恐懼與擔憂,甚至伴隨肌肉緊張、無法控制,或其他的認知反應,例如認為「自己做不到」、「會發瘋」等,並導致功能及生活困擾。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焦慮症的成因尚未完全被了解,不過就與其他心理疾病一樣,焦慮症也是遺傳、心理、社會與過去創傷經歷等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能患上焦慮症。
想要擁有健康的心靈,要用正確態度與觀念「面對、接受、處理」,可以透過多種方法來實現。衛生局建議一些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素養的方法,包括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量運動、調適壓力、管理情緒、培養愛好、互動社交以及限制社媒使用。如果出現失眠、焦慮、抑鬱等情況且持續達到診斷準則及影響到個人的功能和生活,建議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或是精神科醫生做專業評估。倘出現嚴重的症狀且無法通過上述方法得到改善,則可能需要尋求精神醫療團隊的幫助,精神科醫生會給予藥物結合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治療,幫助個案度過困擾,使生活回到正軌。
對於現時本澳在有關方面能否應對居民的醫療、協助需要?甘家華指精神醫療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及心理治療師,相信暫時能夠應付。尋求專科服務排期時間少於1個月,平均3.6周即可接受相關評估治療。
正向紓壓方法 善用專業支援
黃柏基表示,關於心理健康及壓力有3個建議:首先,養成關注自己心理狀態的習慣,例如近來是否感覺到特別焦慮、特別緊張,又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對未來沒有希望等,便需提醒自己立即適當紓緩壓力;第二,懂得正向的紓壓方法,例如伸展運動、放鬆技巧、投入有興趣活動;第三,主動善用專業的支援,當無法自行處理壓力,可向社工、心理輔導員、醫生等專業人士傾訴。
為推廣相關知識和資訊,社工局聯同40多間社服機構持續開展心理健康社區宣傳及教育,透過流動街站等形式主動接觸居民,包括提供簡單心理健康及壓力測試、講解紓壓方法、社會服務資訊等,自去年至今已開展約300次社區宣傳及約38,000人次參與。
建有心人平台 倡關懷身邊人
當人處於情緒困擾時,身邊人的關懷是非常大的支持。因此,社工局自2023年起,與社服機構合作積極推廣「有心人」概念,培養大家聆聽、陪伴習慣和能力。聆聽是不加批判地傾聽對方,即使對方不說話亦可在身邊安靜地陪伴,並在適當時候提供幫助;社工局製作在社交平台使用的「有心人」表情圖,讓大家可以藉著日常生活的溝通渠道,關懷支持親友。下半年並會推出「有心人」動畫短片,透過廣泛的宣傳將相關概念傳播給居民。
同時,社工局聯同社服機構推出「心理健康夥伴計劃」,已陸續與6家綜合旅遊休閒企業、40多座大廈的物業管理公司、公共事務及商業機構合作,向相關員工開展超過30場心理健康宣傳及教育活動;最近亦與行政公職局合作向公務人員提供「生命守門人」講座;希望透過多管道的協作網絡,培養聆聽、陪伴及關懷的能力,讓更多人成為身邊人的「有心人」。
藉多元化宣傳 居民求助提升
社工局在心理健康方面向不同群體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兩個電話輔導服務,分別是社會工作局24小時電話輔導熱線28261126及澳門明愛生命熱線28525222;此外,因應青年人使用網絡的習慣,生命熱線亦透過4個網絡社交平台提供網絡輔導服務,今年1至7月接收超過8000個電話及1000個網絡求助,較去年同期上升三成多,而網絡輔導更上升超過1倍,顯示透過多元化及多管道的宣傳活動,居民的求助意願亦有所提升。同時,社會工作局亦與其他公共部門建立橫向協作機制,24小時派出社工及心理輔導員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緊急支援服務。
此外,社工局亦透過30多間家庭及社區服務機構向居民提供多層次服務:去年至今開展約1200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超過58,000人次參與;透過多元活動提高居民的心理韌性,並發掘有潛在服務需要的家庭,以便盡早提供適當支援;而對處於家庭危機及有情緒困擾的家庭,社服機構會以家庭個案管理的工作原則,為相關家庭設計個別化跟進計劃,並提供家庭輔導,因應其需要轉介適切的服務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