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冠疫情以來,澳門健康碼經常發生故障,對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困擾。昨在立法會社會文化範疇施政辯論中,先後有議員要求政府優化澳門健康碼。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回應時,承認澳門健康碼系統有改善空間,特別是每次轉變都會出現一些忽略的地方,因最初推出澳門健康碼時,沒有預計用量如此龐大,本地技術團隊亦缺乏相關經驗和培訓。就議員希望政府降低核酸檢測價格,歐陽瑜稱正研究使用快速抗原檢測紓緩一部分核酸檢測,亦會努力協調減價空間。
歐陽瑜引介明年度社會文化範疇施政方針,提到有關應對疫情方面,她指特區政府將繼續與國家的總策略保持高度一致,密切監測疫情變化,築起口岸、醫療機構和社區3大防線;重點推動長者、兒童接種疫苗,尤其接種加強劑。隨著公共衛生專科大樓2023年啟用,將有助增強本澳應對傳染病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使用量龐大內容擴張超初設預期
議員梁孫旭表示,自新冠疫情爆發後,特區政府推出澳門健康碼,但澳門健康碼經常發生故障,造成市民不便,特別是通關時候,健康碼出現故障會導致大量人群聚集,不利防疫。政府早前推出一些後備方案,如可以透過一些答問或者當日截取健康碼等方式,但始終有關做法未必科學。他問及特區政府有否研究健康碼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出現故障,將來如何防範出現相同情況?
議員王世民表示,每日有大量出入境居民、外僱和旅客需要轉換澳康碼和粵康碼,但澳康碼及粵康碼的數據互通仍有改善空間,包括珠海核檢採樣日期未能顯示於澳康碼上,希望當局未來可以優化。
歐陽瑜回應表示,特區政府於2020年因應新冠疫情推出健康碼,當時是以電子形式作健康申報,但隨著疫情時間愈來愈長,以及健康碼的使用愈來愈複雜,包括現在增加了與粵康碼的轉換、場所掃描、核酸檢測、快測抗原、疫苗接種、紅黃碼區等等,一些代碼亦愈來愈多。而健康碼系統除衛生局人員負責外,整個系統由1間本地公司開發,她形容健康碼系統的設計,推動本地相關行業的技術團隊在系統設計、系統管理的能力向前邁出一大步,非常高興本地技術團隊有能力處理一個複雜、使用率高、同一時間使用量如此龐大的系統,還要防備外來攻擊。
但她承認澳門健康碼系統有改善空間,特別每次轉變都會出現一些忽略的地方,經深入研究了解問題所在,發現健康碼問題主因是本地的技術團隊沒有相關經驗及缺乏相關的培訓和知識。特區政府經與澳門大學研究,希望設置相關證書課程,包括軟件工程、資訊系統開發、網絡安全、系統工程等方面的培訓,澳大正著手負責推出有關課程,課程亦會加入應用能力與綜合管理內容。
歐陽瑜更指,對於澳門本地可以設計及做好有關系統值得自豪的,因澳門健康碼獲2022年聯合國公共服務獎列入「針對2019冠狀病毒的恢復機制和創新應對」方案的參考案例,反映聯合國對澳門健康碼系統的認同。
研使用快測紓緩部分核檢助降費
另外,梁孫旭及王世民同時反映,應變協調中心的熱線在疫情期間往往難以接通,梁孫旭問及隨著疫情常態化,有關查詢電話能否透過其他方式處理,例如透過社區途徑增加查詢的熱線?王世民問及應變協調中心的熱線有多少人接聽?歐陽瑜回應表示,接聽熱線電話的包括衛生局、文化局、3家公立院校的人員,疫情期間有超過220人輪流接聽,但遇上疫情同一時間有幾千個電話致電熱線時,不論如何都難以應付。她呼籲市民應正確申報健康碼地址,當局亦改善抗疫網頁,讓市民知道健康碼變成黃色的原因。正如議員建議,可根據市民來電回覆一個提示訊息,讓他通過其他途徑可以得到幫助等等,當局都在研究。
梁孫旭亦問及,疫情常態化,澳門核檢費用相比內地仍較昂貴,且現時參加不少活動都需要自費核檢,除繼續推動減低核檢費用外,會否考慮透過援助措施幫助必須剛性做核檢的市民?歐陽瑜回應表示,正研究使用快速抗原檢測紓緩一部分核酸檢測,但不可能完全取代,另外核檢費用亦會努力協調減價空間,同時精準防控,把核檢人群範圍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