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對生活滿意度不斷提升 民聯智庫冀調查助民生參考

研究籲推動綠色出行智慧交通

219

  【本報訊】民聯智庫與澳門城市大學聯合課題組昨發布「2024年澳門民生指數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去年民生主觀指數高於平均值,其中社會保障、食品安全和水質達標的得分最高,自回歸以來居民對生活質量的滿意程度不斷提升。民聯智庫建議政府積極推動綠色出行和智慧交通,進一步優化經屋政策,研究設立「全民醫保」,研究通關技術升級,深化與大灣區城市在文化旅遊領域的合作,為橫琴粵澳深度合區建設增添文化與經濟雙重動力。

  「2024年澳門民生指數調查研究」報告發布會暨《2022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民生指數研究》、《新征程、新治理:「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非洲葡語國家發展回顧》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外交關係回顧與展望》新書發布會昨日下午在澳門城市大學HG01舉行。中聯辦政策研究室主任管延斌,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政策研究廳廳長阮建中,澳門基金會資助廳廳長黃棣樂,全國人大代表、立法議員、民聯智庫主席施家倫,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澳門城市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副教授林德欽,民聯智庫理事長陳冰冰、秘書長張森華等出席。

  由澳門基金會贊助的「2024年澳門民生指數調查研究」,透過民生指數的11個大指標對澳門客觀民生狀況與民生主觀滿意度調查分析,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712份,回收有效問卷154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95%。

  葉桂平介紹說,今年適逢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通過客觀數據反映特區政府回歸以來民生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並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居民對各民生主題的滿意度及其期待,有助於推動「一國兩制」事業在澳門行穩致遠。自回歸以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安定,民心團結,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國際知名度日益提升,居民生活大幅改善,科教文衛、社會福利等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同時,澳門居民對交通、住房、醫療等民生領域也存在更高的要求和期盼,藉調查報告深入了解疫情後澳門民生狀況的變化以及居民對民生領域的期待、訴求,為特區政府精準施政提供方向和依據。

  交通居住醫療施政逐步獲居民認同

  客觀指數分析方面,林德欽表示,為計算得到回歸祖國以來澳門歷年的民生客觀指數,調查研究透過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布的統計年鑑、相關部門公布的報告和年鑑、國際權威組織(如:世界銀行)數據庫獲得各評價指標的數據。結果顯示,澳門民生客觀綜合指數從1999年100.00上升至2023年的142.18,說明澳門的民生客觀狀況得到持續改善。其中,就業與收入、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空氣質量、垃圾處理7個民生主題的客觀指數自1999年以來大幅提升,2023年總體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分別下降至2.7%和1.7%、就業居民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則提高至2萬澳門元。

  主觀指數分析方面,陳冰冰表示,受訪居民2024年的總體滿意度為5.49,高於平均值,自疫情平伏後,居住狀況、交通狀況、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與收入以及垃圾處理等領域的滿意度呈現上升趨勢,顯示出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施政措施和工作均取得居民較好的認可。其中,社會保障、食品安全和水質達標的得分最高。交通狀況、居住條件和醫療衛生的主觀指數雖然相對其他領域較低,但每項指數的主觀滿意度均提升約6%,表明政府在該領域的措施正逐步獲得居民認同。

  深化大灣區城市文旅合作資源共享

  民聯智庫建議政府積極推動綠色出行和智慧交通。加大輕軌規劃,優化轉乘優惠及支付系統,以及對私人大廈安裝充電設施提供適切支援和提供補貼,鼓勵市民選擇電動車。同時,加快智慧交通建設,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提升交通效率與服務質量,實現智能化與綠色交通目標;進一步優化經屋政策,更好地滿足居民家庭結構改變時面臨的住屋需求問題;增加醫護比例、加強醫療培訓以及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設立「全民醫保」用於縮短輪候時間和優化資源配置。

  另外,在融入灣區、合作區的民生熱點方面,陳冰冰表示,橫琴合作區已然成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平台,為「一國兩制」的實踐提供新示範作用。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居民較關注醫療服務及福利延伸至內地、跨境交通津貼、便利購房及子女上學等政策措施,建議研究通關技術升級及放寬隨車乘客年齡限制的可行性,提供薪酬補貼等就業支持措施,借助澳門成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的契機,深化與大灣區城市在文化旅遊領域的合作,推動資源共享與一體化發展,為合作區建設增添文化與經濟雙重動力。

  新書發布會上,陳冰冰介紹《澳門民生指數藍皮書2022》,旨在進一步記錄和反映澳門年度民生發展情況的綜合評估與總結,並就相關領域的工作提出若干建議,未來亦將持續把每年民生指數匯編成書,為促進澳門民生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周平介紹《新征程、新治理:「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非洲葡語國家發展回顧》,以及《中國與葡語國家外交關係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