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為大灣區未來建設建言獻策

291

  【本報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迎來發布5周年之際,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回顧和展望」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研究室、全國港澳研究會、大灣區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及澳門的專家學者發表演講,總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成效,展望未來前景。

  開幕儀式昨上午在理工大學匯智樓1號演講廳舉行,中聯辦研究室主任管延斌,澳門理工大學副校長李雁蓮,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廣東財經大學人力資源學院院長蕭鳴政,廣東省社會政策研究會會長岳經綸,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愛平等主禮。

  基本形成國際一流灣區

  李雁蓮致辭時表示,在國家的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已經基本形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粵港澳大灣區扎實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逐步增強現代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形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澳門特區政府依託「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進灣區合作交流,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她指,近年來理大與大灣區各高校及研究機構緊密合作,開展多個學術合作項目,系統跨地域、跨學科發展,持續拓展大灣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成果豐碩。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肩負著「新發展格局發展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新歷史使命。在新的發展時期,澳門理工大學將持續培養創新人才,推動灣區、國際創新合作,在高新科技研究、人文社科、智庫建設等方面集中發力,為大灣區合作發展開啟全新局面貢獻力量。

  理工大學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鄞益奮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即將迎來5周年。5年間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尤其是高科技走廊、優質生活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基本朝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邁進。他又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階段,3地應當提升合作治理的機制和能力建設,承擔決策、管理及執行等方面的責任,同時透過各方簽訂合作協議,增強執行力。

  毛豔華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推進十分快速,3地互聯互通取得很大成效,尤其在市場建設一體化方面,大灣區在構建格局中具有優勢和條件,尤其港澳由內地構建單一CEPA自貿區,更有利於國家構建充分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同時,大灣區產業體系十分完整,澳門是國際旅遊休閒中心,香港是重要的服務中心,珠三角地區先進製造業發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現在有6萬多家高技術產業,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更具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續提到,大灣區非常重視國際科技中心建設,現在初步搭建港深港、港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並集聚一批科技基礎設施,形成「兩條科創走廊」和「兩個基點」。廣東省內國外科技人員佔全國約五分一,可見大灣區愈來愈吸引國際科技人員聚集,是在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度和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