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不是看了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發出的新聞稿,我們亦不知道澳門與內地人氣網絡影片平台合作拍攝及製作的微綜藝節目《澳門新攻略》已經首播,節目的流量和觀看次數,就算有多少觀看次數,是否旅客就會進入社區?我們已多次強調,舊區的配套與路氹區的大型設施有落差,才是旅客不願到舊區的主要因素。影片能否盤活社區經濟不得而知,只知總費用達550萬元。
查閱經科局網站,澳門社區宣傳節目《澳門新攻略》的拍攝、製作及宣傳服務為400萬元,《澳門新攻略》的攝製相關地接服務約150萬元,兩項服務都是書面詢價形式判給。
我們看過首兩集影片,第一集很生硬地用遊戲推廣「花薈北區」,第二集則是到某些食店玩遊戲,這種「向觀眾展現澳門各區好玩好吃的消費攻略,將澳門的社區魅力呈現觀眾眼前」已屬老掉牙的目標,更何況目前澳門不缺旅客,公共巴士已經被旅客擠爆,為何還要強調「暑假旅遊旺季及接下來的『十一黃金周』宣傳引客,協助澳門中小企增加曝光及吸引客源。」澳門不夠客源?不是!澳門缺乏旅客消費?也不是!根據統計局數據,今年上半年旅客總消費377億元,較2019年上半年還增加15.8%,可是當中因為部分為來澳觀看演出,人均消費近6000元,當中會包括逾千元的門票,且演唱會多集中在路氹度假區,導致舊區經濟不振,也是當局推出影片之目的。
其實旅遊局已拍攝了不少類同影片,過去有《澳門之味》、《澳門奇妙遊》和《澳門雙行線—美食文旅來打卡》共12集,半年後再來個同質性相當高的《澳門新攻略》,觀眾亦會出現「觀看疲勞」,可見政府部門政出多門,為求政績為做而做。為何不能跳出框框,用新穎方式拍攝其他影片,又或不從社區的食肆來吸引眼球(今次經科局影片涉及一些食肆招牌,為何只有這些食肆可以免費宣傳?)。社區經濟應該不是只有美食可言,或者經科局稍後的其他影片會是零售店,只是宣傳方法可以很多,無奈官員只求「行貨」交差。
文化局、旅遊局和經科局一直爭相拍攝有長有短,涉及旅遊和推廣澳門的影片,花上不少公帑,審計署宜對1年下來的推廣影片做個審計,究竟這些公帑是否用得其適。除了涉及旅遊,其他政府部門不同範疇的影片,究竟效用有多大,例如社工局6月推出的《生兒育女 倍添幸福》,如此低素質的影片亦過關,阿Q精神一點就是成功引起市民關注,也是宣傳影片意料未及。那麼,當局要宏觀檢討大大小小政府部門製作的宣傳影片等產品效應,不應為了政績為拍而拍,畢竟把影片外判涉及以10萬元計的製作費用(今次經科局影片總支出高達550萬元),錢是用了,宣傳目標是否達到,社會還是有期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