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就合作區混合管理模式獻策

156

  【本報訊】澳門公務人員體育會昨日上午在皇都酒店舉辦「回歸24年 澳門公共行政改革展望與挑戰研討會」,邀請中山大學港珠澳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澳門理工大學教授婁勝華,澳門城區發展促進會會長蕭頌銘發表主題演講,分享研究成果,探討公共行政方向。

  中聯辦社工部代表于輝,行政公職局副局長馮若儀,政發局代表高展明,澳門公務人員體育會會長葛萬金等出席。

  陳廣漢以「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加快推進橫琴合作區建設」為題分享看法。他指出:合作區的管理体制,特別是兩地的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既是橫琴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重大挑戰。要實現「營商環境一體,生活環境趨同」的目標,構建好「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十分重要。

  他分析,在先行管理模式下,橫琴的開發主導權由珠海市主導變為澳門特區主導,但卻是有制約的主導,合作主體也由珠海和澳門的「雙邊」合作變為珠海、澳門、橫琴的「三邊」合作。當中,珠海曾提出「保十琴一體化」,即通過珠海保稅區和十姊妹商務區與橫琴一體化發展,後來則演變為今日的「鶴洲新區」,期望用於支持對接橫琴的發展。但陳廣漢推測,從珠海角度出發,因「鶴洲新區」未來如何發展「和他們沒有甚麼關係」,推測珠海方「不會下狠心投資」。因此,為避免「3個和尚沒水喝」,要建立好共建共享的激勵機制,包括產值統計和核算、土地出讓收益等,在澳門負責主題開發,促進產業多元化的同時,調動珠海在橫琴開發中的積極性。他以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為例,最開始工業區主要由新加坡進行開發,蘇州未能分享園區收入,因此反而選擇在園區周邊招商引資,直到中央在該區實行股份制,收入股份制佔比較大,這才大大加大雙方的積極性。

  婁勝華亦從橫琴粵澳混合管理機制的角度分享看法。他提出,現行的管理體制中,合作區管委會與廣東省橫琴辦各負其責,雙方均不能全部行使合作區的所有事項管理權,因此造成事權不統一,可能拉長行政流程,影響行政效率。另外,「雙主任制」混合管理模式儘管有利於集思廣益及調動雙方積極性,但也存在著職責劃分與協調不清晰的問題,可能造成下級執行人員無所適從的情況。最後,現合作區管理架構內的工作人員主要包括澳方派駐人員、粵方派駐人員、原橫琴新區人員及合作區成立後新聘人員,不同來源人員薪酬各不相同,粵澳雙方的工作方式、思維與習慣亦不相同,工作積極性商可能受到一定影響。

  冀粵澳探索創新共管體制

  如何建設好、發展好橫琴合作區,是擺在粵、澳雙方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他建議需要不斷探索與創新雙方共管體制。在創新合作區管理體制過程中,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使粵、澳雙方政務管理制度在橫琴實現有效銜接,針對性探索形成合作區管理機構的統一事權。增強管委會「雙主任」之間的協調,制訂統一的管理制度,加強數字政務建設及發展線上辦公,從而最終形成符合合作區發展需要的管理體制,實現《總體方案》為合作區規劃的琴澳一體化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