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消費卡現金分享刺激消費效益有限

學者倡針對性發放消費補助

684

  【本報訊】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昨早在富豪酒店5樓舉行第十七屆新閣就職典禮,同場舉辦「澳門社會科學論壇」,由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學校副教授蘇碧瑜以《澳門電子消費計劃與先進分享之行為經濟學分析》為題,分析比較澳門不同社群和收入背景對電子消費的模式和傾向,探討消費卡及現金分享對經濟的影響。研究計劃顯示,消費卡及現金分享兩項計劃對額外消費刺激效應有限,且不同社會背景的受訪者對兩項計劃的使用習慣有較大區別,她建議未來政策因應不同消費群體,有針對地發放消費補助,同時多考慮消費者心理並設立合適的消費計劃,或調整經濟補助的限制,以促進非計劃消費。

  中聯辦研究室副主任黃智虎、副處長王自華,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子豪,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金管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政發局局長張作文,澳門政府總部事務局副局長潘勁生,經科局經濟分析處代處長鄧卓輝,工聯總會副會長江銳輝等出席。

  獎勵意外之財大方使用刺激消費

  社科論壇由該會理事長關鋒主持,他引介研究以電子消費卡及現金分享兩項計劃為主要討論對象,透過衡量居民的消費變化,計算邊際消費傾向並量化消費卡及現金分享的效益,並從心理帳戶理論角度探討居民對計劃引致的消費決策的影響。

  蘇碧瑜先從心理帳戶行為經濟學理論分析出發,分析消費者在兩計劃下的行為,例如使用每月薪水時會比較謹慎,年終花紅等則會被視為獎勵,消費者使用起來會比較大方,若是中彩票等「意外之財」,則使用起來會更加大方。若政府政策可預期性較低,如突然宣布多發一輪消費卡計劃,市民易將其視為獎勵,有利於刺激消費。

  她續指,消費者也會對錢的感受貼上標籤,例如透過保險賠付的金錢會被貼上負面標籤,這筆錢比較不會傾向於使用在享樂型或休閒型消費,若政府發放特定補助,受益人會視為政府關懷,則傾向將該種特定消費提升,因此,政府政策的包裝及操作也會對消費行為有影響。

  現金分享多作儲蓄少作其他支出

  根據調查,有38%受訪者認為消費卡會增加消費意欲,但認為消費相若的則有60%,38%受訪者認為有額外購買增多商品和服務;現金分享方面,則有29%受訪者認為會增加消費意欲,表示相若的有71%,43%受訪者認為有額外購買更多商品和服務。

  支出及儲蓄類別方面,消費卡最大的使用部分為膳食(61%),其次為非耐用品及經常性服務支出;而現金分享最大的使用部分同樣是膳食,其次則有16%用於儲蓄。由於現金分享有較大一部分被用於儲蓄,在其他各支出方面都顯著較低。

  另外,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的必需及必需支出比,兩計劃的必需支出比都達到75%以上,即受訪者將兩項計劃的金錢花費在日常生活的必需開銷,額外支出比例較低。

  她指,雖然研究表明,消費卡相比現金分享更能促進消費者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但受訪者更願意選擇現金分享而非消費卡,因現金分享使用範圍較廣,更能分配到不同類型的消費及儲蓄。

  電子支付商戶優惠易刺激新消費

  蘇碧瑜總結時表示,兩項計劃的額外消費及乘數效應不大,整體受訪者大多以消費卡「替代」日常消費支出,不少部分的現金分享用於儲蓄。電子支付供應平台和商戶提供的優惠折扣更易刺激新增消費。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受訪者對兩項計劃的使用習慣有所不同,低收入集群主要用於必需品開支,高收入集群有較大額外消費傾向,且主要為服務開支,建議未來政策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訂有針對性的消費補助。

  她續表示,消費者有明顯的心理帳戶效應,消費卡的時限性和每日消費上限,讓大多受訪者理解為額外且非常規的收入,視為經常帳戶的收入,用於當期消費;現金分享則被視為常規性的儲蓄帳戶收入,居民傾向用於儲蓄及未來消費,建議未來政策多按照居民消費心理,涉及合適的消費計劃,以解決內需疲弱的痛點,或考慮調整消費補助的限制,促進非計劃消費。

  她最後指出:居民使用消費卡時消費愉悅感及支付痛苦緩和感明顯較現金分享高,對政策的認同感也較高,建議制訂政策要兼顧居民的滿足感和花費意願及對經濟產生的效益,評估政策效益時有助適時制訂及調整相關措施,了解居民對政策的看法,也有助於預估其消費行為,對未來施政提供有效的科學題材。

  社科會新閣續推動灣區研究發展

  同場舉行該會第十七屆新閣理監事成員就職典禮,會長楊開荊致辭時表示,將一如既往凝聚力量,發揮各位前輩的智慧和影響力,積極推動年輕人參與會務,發揮其活力和才幹。近年學會舉辦各種與社會息息相關的論壇、如澳門城市文化名片、中美關係、青年應對社會變遷、應對疫情、大灣區合作發展、電子支付的經濟效益。今年也將啟動多項與澳門發展相關的研究課題、研討會、講座等等,並續加強與各方合作。

  她期望新閣續發揮學會職能,推動大灣區發展相關研究及文化項目。明年社科會迎來40周年喜慶,將繼續開展多個研究項目。希望秉承研究社會,服務澳門的宗旨,抱持科學與民主的精神,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