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青年冀跨文化交流拓國際視野

115

  【本報訊】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昨發布「澳門青年人才的國際視野調查研究」結果,新青協副秘書長陳家賢表示,兩成一受訪者認為自身有足夠的國際視野,近四成受訪者認為參與跨文化交流活動有助提升本澳青年的國際視野,社交媒體、電視/電台,及網站是受訪青年了解世界時事的主要途徑。綜合研究數據,協會提出4項政策建議,包括為澳門青年爭取更多赴國際組織的實習機會,鼓勵青年參與國際志工項目,助力澳門青年與世界接軌。

  發布會昨上午在新青協青年中心舉行,由陳家賢,研究小組成員李君豪、戴偉傑和周艾子主持,研究獲澳門基金會資助。調查團隊表示,澳門要在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好作用,提升澳門青年的國際視野至關重要。為了解青年對於培育青年國際視野的意見和想法,新青協在今年10月以街頭隨機問卷方式成功訪問662名年齡介於18至44歲、通常居所位於澳門的青年。同時,研究團隊分別與8名具外地實習、工作經驗的本地青年代表及相關政策持份者深入訪談,以進一步完善政策建議。

  參與培訓和志工把握國際大勢

  調查發現,兩成一(21.3%)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國際視野足夠。另一方面,也有兩成一(21.3%)受訪者明確表示自身國際視野不足,近六成(57.4%)受訪者表示自身國際視野一般。經統計檢定,男性、具研究生學歷者認為自身國際視野足夠者比例高於其他群體。社交媒體(62.1%)、電視/電台(40.2%),及網站(35.8%)是受訪青年了解世界時事的主要途徑。另外,串流影音平台成為18至29歲年輕一代接收世界時事資訊的主要平台。參與跨文化交流活動(39.7%)、到外地留學/交換(36.1%)、參加遊學團/交流團(34.1%)亦是較多受訪者視為能提升本澳青年的國際視野的措施。

  根據街頭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所得,新青協提出4點主要政策建議:一是建議特區政府爭取更多不同類型的國際組織提供短、中、長期實習崗位,供本澳在學、在職青年參與;二是鼓勵更多本澳青年參與不同類型國際志工活動,到不同地方提供志願服務,增加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拓展國際視野;三是定期舉辦青年國際事務培訓課程,為本澳培育掌握當代中國發展情況,具備國際視野、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的國際化青年人才;四是引進具質素的外語數位學習工具,統合本澳現有免費學習資源,讓本地居民透過「一戶通」或「文化局全民網上閱讀平台」作為窗口,在線上不間斷地學習外語,增強第二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