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昨在社會文化範疇施政辯論大會上,有議員關注本澳教育資源投放。議員黃潔貞表示,教育資源上,政府的確沒有削減開支及福利,但較弱勢學校,如非「一條龍」學校,或者每班招生不足35人的,因出生率下降及疫情影響面臨生存困難。她提問面對有生存困難的學校,政府如何作出扶持及確保教師團隊穩定性?未來如何保障教資源育投入的公平性及穩定性,確保教育水平?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回應強調,教育資源不會減少,即使規模較小學校,收生不足35人亦會有35人包班津貼。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則表示,教育資源投入要有長遠規劃,近年教育資源每年都有增加,並舉例3個教育基金2021年財政預算是13.07億元,2022年預算15.68億元,2023年3個教育基金合併後預算為15.86億元,均有所增加。她又表示,若政府按以人頭計算給予學校財政資源,相當於「殺校」,有部分規模大的學校有2000多學生,有部分小學校僅得數十名學生,若資助按人頭計,學校連出糧予教師都不夠。
她解釋指,小班制為每班25名至35名學生,因每年出生人數浮動,若不對學校每班收生人數作調控,會引起班級數目失調,相對弱勢或特色學校可能因收生不足導致失去特色,變得沒有競爭力,最後導致「殺校」。若出現有關現象,全校教職員均將失業,此情況並非政府樂見。
另外,議員李靜儀關注學生評核制度,她指出:近2年本地開始推行學生多元評核制度,發展學生的多元能力,改變以純粹考試單一評核成績,可以發掘到學生的創造力或者多方向發展,方向值得肯定。制度實施2年,教青局表示會適時評估對教師所產生的壓力,期望了解制度對教師壓力和適應情況、學生多元發展、功課壓力是否具合理優化效果。
多元評核減學生壓力
龔志明表示,以前學生的分數均由紙筆考試構成,在多元評核制度下,將透過報告、創意、動手實踐等組成分數,並對留級率加以限制,減少學生壓力。功課方面亦與學校有統籌協調機制,限制1周總功課量及測驗量,不對學生造成太重負擔。當局亦會向教師分享教學軟件,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並會有5類專職人員分擔教師非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