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央政府推出多項惠澳措施,包括增加8個省會城市人員來澳「自由行」,橫琴「團進團出」等,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但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多處旅遊點被「逼爆」,旅遊接待能力惹人擔憂。澳門管理學院院長、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認為,本澳旅遊接待能力「瓶頸」在節假日公共交通運力不足及區份發展不平衡,「對症下藥」應盡快完成輕軌建設並設計新路線,便利自由行旅客透過輕軌到不同社區消費。同時以本澳文化為基礎,加強設計差異化旅遊產品,做好不同細分市場營銷策略,透過打造旅遊產品多元化,實現客源多元化,達到分流效果。
每逢節假日,旅遊承載力就成為小城熱話,唐繼宗從定義上分析指出:「承載力」多用於有限或封閉空間,例如主題公園或旅遊生態島等,通常達到一定人數便會採取停止入場的政策;但澳門作為旅遊目的地,難以計算出具體的可容納旅客數字,「數字定高咗市民唔開心,定低咗中小企唔開心」,若達到一定人數便採取「禁入」等措施管理亦較難實現,「超出了預定數字的旅客怎麼處理,是否因此不給他入境?」因此更應從旅遊接待能力分析問題。
加快輕軌建設 分散公交壓力
他說,要更好推動本澳旅遊發展,便需要找到「瓶頸」,本澳目前主要面臨節假日期間熱門景點及口岸公共交通被「逼爆」,以及各社區發展不平衡,旅客分布不均的問題。當中輕軌作為大型運輸工具,在市區內能解決較多市民日常通勤的交通需求,對遊客來說,乘坐輕軌到達不同社區也更加方便、放心。他促請盡快推進現有輕軌規劃,同時研究更多新路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此分散對現有公共交通工具運力的壓力。
唐繼宗續稱,目前旅客分布不平均的癥結,歸根究柢在於客源多元化欠佳,若做好客源多元化,可在增加旅客數量的同時,善用現有的富餘空間設施,「現時不少旅客來自廣東,導致關閘及港珠澳大橋人滿為患,但若有更多長線旅客選擇乘坐飛機來澳,他們會否感覺到旅遊接待力不足?」尤其本澳2024年第一季度入境旅客復甦率達到2019年同期約八成五,旅遊發展不能再局限於疫情後復甦階段的「追求人頭」,而應打造細分市場,針對不同旅遊目標市場,打造不同的營銷策略。
他又說,現時本澳旅遊營銷集中在線上社交媒體,或與KOL合作,但所吸引到的客源亦多集中於熱衷看社交媒體,喜歡旅遊「打卡」的年輕人,缺乏對中產旅客的宣傳。相比之下,中產階層更喜歡深入社區感受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旅遊產品設計及旅遊營銷策略上,利用不同商會、社團、機構、航空公司等合作,為不同旅客「量身定製」營銷策略和旅行產品,從而緩解旅客區份分布不均的困境。
「團進團出」多次往返琴澳政策細則近日出台,唐繼宗認為能為澳門旅遊發展打下「強心針」,「在中央支持下,澳門不再只有33平方公里土地,還有85平方公里海域及106平方公里橫琴的空間」,大大解決澳門生產要素不足的「瓶頸」。過去本澳也集中於博彩相關旅遊體驗,而橫琴有主題樂園,也有花海長廊等自然風光,大大豐富了來澳旅遊體驗,有利於開展中長線旅遊,從而助力澳門旅遊客源多元化,亦有利於釋放澳門的旅遊接待能力。
完善跨境交通 用好團進團出
要更好用好「團進團出」政策,做好琴澳旅遊聯動,唐繼宗更指出要有前瞻性地做好跨境交通基建和通關設施的規劃,避免未來橫琴口岸重蹈港珠澳大橋「塞爆」覆轍,亦可考慮開拓琴澳之間水路跨境口岸,或其他更便利的跨境交通工具等。
「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唐繼宗指出:客源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目前社區外流的消費力,但社區經濟最直接的客戶依然是當地居民,不能為吸引旅客而「本末倒置」。他認為都市更新對拉動社區經濟十分重要,但都市更新不是「推倒重來」,需要留下當地的文化和特色。
他續表示,用好當地文化特色才能使得旅遊目的地與競爭對手有所區別。留意到目前部分內地「網紅」城市出現同質化問題,而當地文化基因就是開發有競爭力的旅遊產品,「以文塑旅」的根基,才是提升競爭力,避免同質化的方向。另外,還需為文化基因加上科技手段,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從而讓旅遊更多惠及當地中小微企的生存發展。而「以旅彰文」則是提高城市及國家軟實力,能透過發展旅遊提升文化對外輸出,同樣顯示客源多元化的重要性。
唐繼宗最後指出:只有當地居民及團體才最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發掘不同社區的文化基因。社區發展應以政府為主導,同時鼓勵社區當地的工商聯、社團、居民等更多參與社區發展及對外旅遊推廣,政府為社區提供更多資源及誘因,主導社區復興更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