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局擬畢仕達大馬路增設斑馬線

414

  【本報訊】就議員林宇滔早前質詢當局應以行人為本規劃建設整體步行網、風雨連廊步道及無障礙出行路線問題,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回覆表示,因應松山行人隧道開通後,畢仕達大馬路近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一側的行人過路需求增加,為提升行人過路安全性,交通局計劃於畢仕達大馬路增設斑馬線。另外,現時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東方拱門附近也設有斑馬線及行人天橋供使用。

  市政署正逐步完善松山行人隧道周邊指示設施,包括已於隧道出口靠近新口岸行人天橋落腳點及士多鳥拜斯大馬路周邊設置行人指示牌。就行人無法經羅理基博士大馬路鄰近檢察院的行人道前往松山行人隧道的情況,受交通及地理條件所限,市民需使用行人天橋橫過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前往松山行人隧道及周邊地點(如中華民族雕塑園、宋玉生公園、山邊街步行系統等),市政署亦會於該路段設置相關行人指示牌。

  土地工務局表示,《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 2040)》明確提出希望透過輕軌站點、公交轉乘站、交通樞紐向外輻射,持續改善行人環境、過路設施及可達性,並串連公共開放空間,形成連續、無縫的步行網絡,有關工作將結合詳細規劃和相關部門意見,進一步予以研究落實。

  公共建設局表示,輕軌站在設計連接通道及出入口時,均會進行站點人流分析,以便捷的方式服務主要的人行動線。

  現時石排灣站的設計設有蓋的人行通道連接至現有的行人天橋,以方便區內居民使用輕軌。同時,特區政府正研究將區內行人天橋連接,建立連貫的步行系統的可行性。隨著上述工程的推進,交通局會配合建設部門工作檢視並優化周邊路網及交通配置,以便利公眾出行。

  海事及水務局表示,質詢所指位置屬連接及進出海事及水務局大樓的通道空間,工程完成後已交予該局負責管理。由於該局是民防架構成員,其辦公設施必須確保能隨時使用以應對突發民防事件,而該處已設置維持大樓運作的必要設施,並擺有部分危險設備,倘向公眾開放,除加重日常管理的難度外,也會容易產生保安漏洞直接影響大樓運作。故此決定取消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