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網紅對本地社區經常出現的掘路問題上傳一段影片,揶揄本地掘路之多,就如開掘金礦一樣,令人發笑。影片傳開後,確實得到很高的點擊率,除了是影片拍得非常搞笑外,亦真的將澳門掘路工程嚴重化表現出來,希望得到特區政府的關注。
確實在回歸前的澳葡年代,除了問題有急切性及影響民生外,一般大型的掘路工程都會安排在暑假進行,希望減少居民在出行上班返學等方面的困擾,習以為常。但是現時政府的做法,是遍地開花,不管是甚麼時候,總覺得掘路問題常伴左右,有的是短期性,更有些是跨年度的,如剛完成的羅白沙街下水道工程, 現時動工的南內港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共3期),快將動工的筷子基北灣泵站箱涵渠工程(預計2025年全部完成)及東北空中走廊的步行系統,勢將令澳門進入另一個新的掘路周期,影響民生,值得大家關注。
查實政府近期的工程都是為改善內港低窪地區長期水浸及建立複合式的行人步行系統,確保行人安全及完工後對改善該區塞車問題有顯著的作用,值得支持。但是工程時期太長,對有關區域商號營運、居民泊車及交通改道而導致出行問題有直接的影響。為此社綜會有以下的建議:
1)對非民生的區域,建議政府延長施工時限,加快工程進度;
2)對施工的地段,政府應在附近尋覓回收土地開闢臨時泊車區域,減少對民生的影響;
3)批准有關承造公司在確保本地人就業的前提下,增加短期外僱名額,確保工程能加班加點全速進行;
4)對受工程影響的商號,發放短期援助款項,解決因工程進行而萎縮的營業額,同舟共濟,解決因工程而導致生意額下降的問題;
5)在工程地段,建立全天候遠程電子監控系統,確保施工期間有足夠的工人在地盤工作,減少對工程延誤的借口。 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葛萬金